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民俗风情 >>
      分享到:

      血的迷信与习俗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10-29 14:21:20 来源:网络
        血的迷信与习俗

        古人不知道血的制造过程和作用,只是由种种实在的事例体会到血的重要:他们亲自看到动物和人受到杀伤就会血流如注,若是血流不止就会死亡,因此“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句话,充满了恐怖和威胁,是表示要取对方性命的意思。

           血不流出来,人和动物大都不会死,由是人们对血既了解它的重要,也感到流血失血的恐怖,甚至更具体地认为血是生命的一部分,许多和血有关的迷信和习俗也就因此而起。

        血是重要的,所以古人常用歃血为盟方式,表示郑重其事,不可悔约的意思。把马牛羊等牲畜的血盛在器皿里,订盟的每个人都用指蘸血涂在嘴上,口中再念誓言,也就表示绝不改变的诚意,因此“口血未干”就成了订约不久的形容词。

          古人铸造钟鼎等物常用动物的血来涂器物的内外和空隙,这叫作“衅”。一方面的意思是使新铸成的器物牢固些,另一方面也是使新器物有灵气些(因为血是有灵气有生命的),此外大军出发之前要“祭旗”,旧小说常讲*细到敌方军营里去“卧底”,但被敌人发现了之后,被绑在那儿一刀一个砍了头去“祭旗”(军中大纛旗)。这举动一直保留下来,只是不杀人了,改用牲畜而已(从前梨园行武行人等祭他们本祖师武猖大元帅要斩雄鸡头沥洒之,即是最好的例证)。

          凡是高等动物有血则生,失血则死,由此可见血是珍贵的,人为万物之灵,人血当然是最珍贵的了。

        《  洗冤录》卷一“滴血”:“父母骸骨在它乡,子女欲相认,令以身上刺出血,滴骨上,亲生者则血入骨,非则否;亲子兄弟或自幼分散,欲相识,难辩真伪,令备刺出血,滴一器之內,真则共凝为一,伪则否。”

          《洗冤录》为宋人的著作,所载滴血认识亲人的方法由来已久,并非始自宋代。《南史》载梁豫章王综母吴淑媛在齐宫为东昏所宠,后入宫侍武帝,七月而生综,宫中多疑之,综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他就盗齐东昏墓,刨出尸骨滴血试之果然,后来他又杀自己的儿子,取骨用自己的血试验,也是不差。可见滴血法南北朝以前就有了,不然怎会讲“综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后代有许多孝子寻亲故事常常沥血认尸,就是由此而起。

          北方丧礼点主大典,由点主官用朱砂研雄鸡鸡冠血,用新笔蘸着在神主牌上的主字上点一点(先写王字,留下那一点等主官来点)。贵阳丧礼点主时不用鸡冠血,而是刺孝子中指取血,这也是父子骨血相关的意思。

          北方传说人在夜间行路,运气不好就会遇上“鬼打墙”。所谓“鬼打墙”就是你不论向哪个方向走,面前都没有路,换个方向走,仍然是没有路。这时候你不要慌,只要咬破自己的中指,挥手一洒,中指血洒下去,立刻冲散邪祟,找到归路。遇到僵尸或尸变都可以用这方法。人是阳,鬼魅是阴,阴不胜阳,邪不胜正,理之当然。

          又传说庚申日人的血(尤其是中指血)。若是沾在任何东西上,那东西上就会变成精怪,可以变化通灵。《阅微草堂笔记》讲一个猎人骑着马到野外打猎,驰马正走,忽然一阵旋风挟着一团火光飞沙走石迎面而来,他举起鸟枪对着那团火就放。砰然一响旋风就散了,他见到地上多了一件东西,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枝破毛笔。笔管上沾着血迹,颜色已经很淡,原来那枝笔管沾了人血,已经能够游走飞行了。

          元陶宗仪《辍耕寻》里记载,一个妖道害死聪明伶俐的童男童女,采他们的生魂附在小小桃木人身上,然后把桃木人带在身边,随时听他差遣,替他刺探别人的隐密,俗名叫“樟柳神”或“灵哥”的就是。制作的过程是先打听到一个童男或童女的“八字”,把“八字”刻在一个桃木人身上,然后作法七七四十九天。他或她的生魂若出彀,人就昏迷不醒,那时再去杀他或她,用其心头血点在桃木人上,桃木人立即通灵,变得会讲话会做事。

          人血是珍贵的,但是从前一般观念认为妇人生产流的血和月经却是污秽不洁的,这是由于古人认为“性”和“生殖”都是不洁的缘故。因此男人不入产房,妇女月经期间不到庙里烧香,女人的月经带也要收好不许冲犯三光,尤其不要被妖怪偷去。用血污的月经带顶在头上可以躲过雷劫。旧小说里讲抵御邪法,要用蒜汁狗血屎尿等物劈头洒下,也就是用污秽之物可以破道法的说明。

          血是红色的,血既可以破邪祟,因此血红色的衣物也可以辟邪祟。日常生活里时常可以遇到这类的事,大家习而不察也就不研究其所以然了。比如邻居死了人,停柩在堂,左邻右舍都在门楣上贴一张红纸,就是为了防止邪祟野鬼误入自己的家。清代冬至处决时候,监斩官莅临刑场要身披大红斗

        来源:网络

      更多...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更多...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5(s)   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4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