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艺术图库 >>
      分享到:

      四川阆中古城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15 15:54:29 来源:网络
        四川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阆中汉为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城中会馆、庙宇、民居等古建筑保存较好,还有唐代观星台遗址、张飞庙、桓侯祠、巴巴寺、观音寺、白塔等,城东大佛山有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题记等遗迹。悠久的历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已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被誉之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阆中古城-历史

        阆中古城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汉唐时期,阆中是我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字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0余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更是三国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

        阆中古城-文化名城

        阆中古城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
        汉代,阆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带。其后,因江水啮城,城市逐渐南移,唐宋时稳定于今城区位置。古代,阆中做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和历代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后期,阆中城为巴国别都。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民国初,先后为郡、州、府、道治地。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死葬于此。唐代,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镇阆中。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中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明弘治年间,曾封寿王于阆。清代,川北镇总兵署设于阆中。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会设阆中十余年,四川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立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近现代,随着宝城铁路、公路的开通,川北主要交通孔道西移,阆中遂被冷落。八十年代以来,阆中城市建设逐渐发展。1991年,阆中撤县建市,1992年列为全开放市,1993年被列为省直辖市,2005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城的历史还可追溯到公元前330年巴国迁都阆中以前。古城阆中千百年来的经营发展,创造出绚丽、奇绝的“阆苑仙境”,积淀了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1984年6月,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聚结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山水紧密契合的形胜之地。古城地理位置、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深契传统风水理论,山、水、城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古代城市建设风格和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城区文物名胜众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古往今来,古城阆中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得无数墨客骚人流连忘返,并为之折腰。杜甫、元稹、李淳风、袁天罡、吕洞宾、司马光、苏轼、陆游、张善子、丰子恺等先后来阆旅居观光,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和珍贵墨宝。
        在八十年代初,城建部门根据“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原则,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其后,又投资对风景名胜进行修复和扩建,保护了城区一批重要文物古迹和有价值的古街道及民居,保护和恢复了城南嘉陵江沿岸的风景名胜带和城北滕王阁、巴巴寺两个风景名胜片。政府还将乡村一批文物古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阆中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城南一条带,城北两个片,城外苦干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1987年11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在阆中召开,会议对阆中文化名城的价值和名城保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9年4月,国家文物局专家在北京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交流会上,以《阆中的名城保护模式》为题发表论文,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古城的保护、改造、打造已初见成效。
        阆中城区保留着主要的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境内地面文物点有2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均居四川省县级政区之首。馆藏文物有3000余件,其中国家等级文物2000余件。主要风景名胜区有殿宇宏伟、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由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有松苍竹翠、境幽林静的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有集楼、台、亭、阁于一山,融古、雅、奇、秀于一体的“嘉陵第一江山”锦屏山公园等等。

        阆中古城-名人志士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涌现出众多的英才俊杰。《路史》传:中国远古帝王伏羲的母亲华胥居于阆中,并在此孕育了伏羲。西汉初,阆中宗民领袖范目,率勇猛善战土著宗民为汉王前锋,暗渡陈仓,还定三秦,被先后封为长安建章乡侯、阆中慈凫乡侯、渡沔侯。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与邓平等人创制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他还改制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完善了古代天文浑天说。《世界天文年表》评述:“公元前104年,中国的落下闳改进赤道式仪器,定下赤道浑仪的基本结构。”西汉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能测风雨水患,言必有中。三国时,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巨,在宅院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知识,周群被刘备封为儒林校尉。蜀将马忠,跟随诸葛亮平定南方四郡、复出祁山、南夷平叛,屡建奇功,被先后封为奋威将军、博阳亭侯、安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双中状元,时羡称“梧桐双凤”。北宋时,谏议大夫陈省华之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两状元一进士,尧叟、尧佐官至宰辅,尧咨为节度使,父子同朝,一门显宦,世人传为佳话。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爱婿张宪,随岳飞驰骋疆场,威震敌胆,后与岳飞父子同时被害,乡人立祠奉祀。元末,韩娥女扮男装从军12年,被誉为“蜀中花木兰”。清代女诗人王淑昭被《四川通志》列为才女,梁清芬首创女子小学。唐代至清末,阆***出状元4人,文武进士115人,举人402人。

        解放后,担任省军级以上领导职务的阆中籍老红军达40多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授予少将军衔的有汪易、宋烈、安东、安志敏、莫春和、宋献章、白崇友、梁天喜、蒋克诚,授予校级军衔的老红军共120人,其中大校25人,上校44人,中校30人,少校21人。目前,阆中有各类科技人员15000多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00多人,中级科技人员2000多人。还有一大批省以上命名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先进人物。

        阆中古城-多元文化
        一、本源文化
        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二、巴渝文化
        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渝文化。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直到今天,还可以从“巴渝文化活化石”巴渝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渝遗风。

        三、风水文化
        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四、三国文化
        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五、科举文化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太初历》
        六、天文文化
        阆中是我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我园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给风测向定级定向,预测旱涝灾害,很有成就。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阆中福音堂
        七、宗教文化
        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一县之地,汇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全国罕见。

        八、民俗文化
        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仰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九、饮食文化
        阆中饮食文化远近闻名。久负胜名的保宁醋、白糖蒸馍、张飞牛肉、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十、红色文化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全县共有1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组织,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随队长征,其中女红军500余人。解放后,他们有的成为共和国将军,有的在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据统计,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阆中籍红军战士共7500多人,其中红军女战士200多人。至今仍留有***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

        阆中古城-景点

        孔家大院
        1、孔家大院:为明代孔子第七十六代孙所建的住宅,已有400多年历史。该院坐南朝北,由正院10间房屋左右对称组成。中间为主庭,东西两侧为花厅,占地300余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四合院小天井双坡青瓦屋面的穿逗结构,门窗雕花,正庭大梁上有太极图与龙纹彩绘,是典型的川北古民居大院。该大院院侧为古百花庵。明宪宗十四年(1478),新都才子杨廷和(状元杨升庵之父)赴京应考路经阆中,应僧人之请为该庵题写“云林”大匾,此匾保存到民国时期。后,庵毁于大火。孔家在庵侧修建了这座孔家大院。明、清时,孔氏为大户人家,以教书为生,兼营其它产业,后家道衰落。1912年、1939年,时任川北宣慰使和川康建设期成会阆中办事处主任的张澜先生在此设署衙。


        巴巴寺
        2、巴巴寺:位于蟠龙山南麓,为伊斯兰教嘎德忍耶教派第一位来我国传教的祖师华哲?阿卜董拉希(又称“西来上人”)的墓地。“巴巴”,即为阿拉伯语“祖先”、“祖师”的意思。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裔(yī)孙华哲?阿卜董拉希,从甘肃、陕西来到阆中传教,阆中川北镇总兵马子云待为师长,让他定居在铁塔寺(古城东门北侧)。这位“西来上人”神形古健,状貌若仙,他“胸藏三教之书而不以文名,艺精百家之奇而不以技称”,言语诙谐,善于骑射,尤工诗歌。他同马子云常游蟠龙山,见南麓处居蟠龙山龙脉之首,便卜阴宅(坟地)于水池之中。康熙二十八年三月,阿卜董拉希去世。他的高足弟子祁静一与马子云便在他生前所卜之处建造“拱北”(墓亭),排水填土,将其安葬于内,并命名为“久照亭”,俗称巴巴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巴巴寺山门为木石结构,上书“久照亭”,还有“真一还真”的镏金门额。入门西侧,有乾隆年间水磨青砖砌成的大照壁,长约10米,高8米。照壁正面镂空雕刻写意山水,背面为古松劲竹,配以花卉,作品取样于唐代张藻和明代唐寅,刀笔隽美,富有立体感。照壁为须弥座,五脊顶,飞椽镂空,工艺精美。久照亭大殿,为三重檐盔式四脊顶建筑,外体为四方形,室内藻井为八方形,即所谓“明四暗八”。廊檐门窗,顶楣落地,上刻国内少见的金边双层窗花,镏金镀彩,加上四周的龙墙砖壁相映衬,庄严肃穆。大殿分内外二室,外室锦帘垂掩,匾额高悬,水磨地面铺设丝毯跪垫,供人朝拜。内室即西来上人墓室,顶若苍穹,悬金匾两通,其一为清王朝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亲王手书“清修”二字,上饰龙吻金印。室中安放一宝鼎形镂空活动香炉,高二尺余,雕刻精细,是一件艺术珍品。大殿前面有一座结构复杂、雕刻精妙的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坊,檐牙高啄,斗拱层层重叠,交错繁复,相缝合辙,无一榫楔,为木构之精品。牌坊正面一匾,书“仰止”二字,为清道光甲辰年立。牌坊前与照壁之间,为砖仿木结构垂花大门,吊柱挂罗,栏密花牙,雕刻十分精美。久照亭后院,有碑廊、潜花厅、拜主室,旁连外来朝圣者住室。厅内悬有乾隆时武状元哈攀龙书“清真流光”挂匾,并有明代吕纪、蓝瑛的山水、清代郑板桥的墨竹等名家书画。后园为生活用房,有井亭,其水清而甘,乃蟠龙九井之一。 


        阆中古城贡院
        3、贡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作“考棚”,位于学道街北侧,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阆中考棚建于何时,无确切记载,查明嘉靖《保宁府志》,说府文庙西为府学署,地点在今绸厂和丝绸电厂内,明洪武四年在今学道街考棚处建抚按行台,清代则改为学院行署,顺治九年,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并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清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进行重修,“另为改造高朗,东西拓地数丈”。现在的贡院占地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3平方米,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高出四周民房。第一进正厅为至公堂,即为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置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侯点。第二、三进为考生食宿之所,亦为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楼名明远楼。此外,还有供房师(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


        阆中古城滕王亭
        4、滕王亭子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滕王亭位于城北玉台山半腰,现滕王阁景区内,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同时建有玉台观,清以来合称滕王阁。建国后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明部元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及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台基下有唐代佛塔一座,高8.25米,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刹为火焰纹状。此塔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仅存一座。杜甫旅居阆中时曾游滕王阁,并有《滕王亭子》和《玉台观》诗各二首,极赞滕王阁风光的秀美和奇异,有“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之名。1987年新建滕王阁和玉台山庄,并配以石坊、石桥、长廊、亭台,开辟为滕王阁公园。玉台山下今沙溪小学处原为望水寺,玉台山西有西岩寺,宋代叫景德院,与玉台山相接的伞盖山东有北岩寺,唐代高僧宣什曾住持于此。


        清真寺
        5、清真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礼拜寺,位于礼拜寺街西侧,为伊斯兰教民礼拜场所,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仿照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建造,占地4亩,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寺门东向,面阔三间,悬山式屋顶,脊中央塑雕花方盘,中贮泥塑莲花,稳托荸荠形宝顶。沿街置木栅门。进入大门,左右有碑室、廊房,院内花木繁茂,青石铺地。大殿装饰繁复,以筒瓦覆盖,檐下施六铺作斗拱,殿取明五暗三格局,其上架梁横列,不用中梁,故称无梁殿。殿的额、坊、斜衬和门窗都施雕花。殿内外悬挂“刚常正理”、“敬道归真”、“金天圣境”等鎏金大匾40余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将其列为全国驰名古建筑百座清真寺之一,成为本地回民和外来穆斯林教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1935年3月,红四方军攻占阆中后,曾建回民自治区苏维埃于此,成为川陕区唯一的民族苏维埃政权。


        读书岩石刻
        6、读书岩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读书岩,俗称状元洞,又称台星岩、南岩、将相堂,位于大像山上。出大佛寺沿虎溪而上,层峦处即见一天然岩穴,长34米,深约20米,穴口高4米许,有山泉从上岩流泻而下,汇为岩穴前的瑞莲池。北宋阆中人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送到此处读书,故名读书岩,后来尧叟、尧咨高中状元,故名状元洞,又因尧叟、尧佐官至宰相,尧咨善骑射,文武双全,官至将军,故又名将相堂,又有御题“紫薇亭”,故又名台星岩。从古至今,这里多有名人来访,题刻甚多,主要有“紫薇亭”、“将相堂”、“出兄弟状元宰相处”、“香名万载”、“读书岩”、“书岩”、“捧砚亭”、“教子堂”等。明正德年间,巡按卢雍在读书岩建“三陈书院”,嘉靖时,分巡川北道杨瞻重修。后书院堂亭皆废毁。1990年重建,占地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其景观更胜于昔。


        大像山摩崖造像
        7、大像山摩崖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嘉陵江东岸大像山上,主体为崖峦石刻大像,这尊释迦坐佛,就天然石崖凿造而成,高约10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头饰螺髻,脚踩莲台,袒胸露怀,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无畏状,衣纹凸起,端庄慈祥。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称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据崖龛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阆中人何居士所刻,成于公元809年以前。五代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000余尊,整齐排列,工艺精巧。宋神宗元丰八年对大小佛像贴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新建千部华法经藏楼,大佛寺敕名永安禅院。徵宗崇宁二年因避讳改为福昌院。明代复称大像寺,亦称大佛寺。寺楼多次被拆毁,现为1991年重建。大佛旁有南海观音和送子观音两尊石像,右侧有石窟两龛,内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罗尼经幢一处,另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24处,凿崖五穴墓一处,风化摩崖石刻不可辨认者尚有10余处,共延展150余米。左侧有大像精舍和黄家亭子等名胜古迹,占地164亩,建筑面积2735平方米。杜甫曾有咏黄家亭子诗二首:“野畦连蛱蝶,江槛俯鸳鸯。日晚烟花乱,风生锦绣香。”


        阆中白塔
        8、阆中白塔:建于明代,共十三层,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层,内六层并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级供人登临绕窗远眺,环形观揽阆中风物。阆中白塔是一座风水塔,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塔盘用石料砌成八边形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是阆中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有人又称作文笔塔,有诗文匾额 。   

        9、华光楼:位于阆中市保宁镇上华街21号,矗立于古城南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光楼始建于唐,初名南楼,历遭火焚,于明清重建,先后易名为古镇江楼,华光楼,现存的华光楼建于清代同治6年(1867年),楼为四层,通高36米,层层有梯可登上屋顶。全楼除底层为石砌拱券外,以上三层为木结构,屋面为琉璃筒瓦,有仙人塑像、屋脊宝顶等,工艺极为考究,并具有地方特色。华光楼是阆中城区的主要景观之一,同时也是观赏全城及远山、近水风景的好地方。


        杜家客栈
        10、杜家客栈:又称杜家大院,为前店铺后居室的民居兼商业型院落。原为大“财东”杜宝山的居所。杜宝山三子杜立生为青帮头目,有钱有势,此处常为青帮活动场所,因此形成前店(商店)后栈居所。1943年曾被政府租用开银行。建国后曾先后作过城关区政府、金库、航运管理站。现为航务管理所和港务监督所。该大院建于清代,木质穿逗结构,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亩左右,房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七个,房屋43间,进出街门三道。前面临街三间作店铺,后面房屋作活动、生活用房。该大院建筑的突出特点在于因地制宜,随形借势,由高到低修建。在同一中轴线上连串四道天井,从下新街街面直抵嘉陵江江岸。1987年被市政府定为一级“重点保护民居”。


        阆中古城张桓侯祠
        11、 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 张桓侯祠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枋、大殿、后殿、墓亭及张飞墓和墓后园林组成。山门为五开间分心造用三柱、悬山式屋顶,檐下施六铺作计心造斗拱,其交互斗和散斗均作成棱形,十分精美。大门正中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补书的“汉桓侯祠”大匾。两次间壁前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妆点的武将殿府肃穆、庄严,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均沿45。出斜昂,昂嘴呈象鼻状,四根巨大的内柱均为四瓣镶嵌的梅花柱,构造精致别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正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表明此楼是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创意。楼左、右两边木牌枋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磊,构造精巧,次间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将军张桓侯祠》石碑两通。穿过敌万楼后三十多米的小广场,面阔五间、宽22米的大殿矗立在两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气势雄伟。中间五级踏道直上大殿,踏道两侧和明阶前的石栏,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花卉、走兽图案,装饰古仆典雅。仰视殿内头戴王冠,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的张飞塑像竖眉瞠目,不怒而威。巨钟、战鼓、铁鞭、蛇矛分别于左右两壁,气氛肃穆,威武。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宁静幽雅,墓亭前两根浮雕云龙石柱,工艺精湛,亭内起一石券,内塑雄壮威猛的张飞武官像。像后有桓侯神道碑与张飞墓相接,墓座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笼,古树参天,墓左后侧为两千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乃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祠内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碑刻匾联,陈列有武后铜钟等10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阆中古城-特色小吃

        锭子锅盔•糖烧馍
        锭子锅盔•糖烧馍

        锭子锅盔和糖烧馍,不加碱,不发酵,不加糖,全凭手工搓揉,做成凹形的圆烧饼,再经定型烘烤而成。它们一厚一薄、一白一黄、一淡一甜,看似坚硬,敲打可闻“当当”之声。吃起来却酥松可口,热食,壳香脆;冷食,内酥软,完全不同于一般烧饼或烧馍,且经久不坏,适于旅途携带。可存放五天,旅客以开水或面汤伴食,清香回甜,余味满口。阆中回民王氏五弟史是制作锭子锅盔和糖烧馍的能手,大家就依次叫这五弟兄为大馍馍、二馍馍、三馍馍、四馍馍、五馍馍。

        锭子锅盔•糖烧馍作法是将上等白面加水合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再揪下一块块小面团用一根小面杖擀制,制作人一边将小面杖在小案板上敲得当当响,旁连杠炭炉子上放一块亮铮铮的铁板,做好的锅盔便放在上面烤制。糖烧馍要加适量的蔗糖,表面还要撒一些芝麻,吃起来又香双脆。

      更多...艺术资讯
      更多...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4(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1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