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分享到:

      为了这一雕塑大展,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与户外空间全都用上了

        作者:高丹2017-09-07 09:00:37 来源:澎湃新闻

          (1/15)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

          (2/15)吴为山《家破人亡》

          (3/15)吴为山 系列组雕

          (4/15)吴为山 系列组雕

          (5/15)曹春生《少年英雄王二小》

          (6/15)叶毓山《杜甫》

          (7/15)田世信《朱耷小像》

          (8/15)滑田友《出浴身段》

          (9/15)喻湘莲、王南仙《大阿福》

          (10/15)文楼《风竹》

          (11/15)韩美林《马》

          (12/15)贺中令《白山魂》

          (13/15)钱绍武《阿炳》

          (14/15)杨冬白《饮水的熊》

          (15/15)熊秉明《鲁迅》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为了这个展览,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与户外空间全用上了——“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于9月6日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撷取中国近一百年的316雕塑艺术家的590件作品,展示中国雕塑近一百年来的发展脉络。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支持,于2017年9月6日至9月17日举行。展出的雕塑均为20世纪以来的作品,撷取中国近一百年的316雕塑艺术家的590件作品,藉此展示中国雕塑近一百年的发展脉络。

        展览分为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七大篇章。

        “砥砺铭史”主要展现国家重大题材的主题雕塑,代表作品有《孙中山总理铜像》(江小鹣)、《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以及近年来的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大型组雕创作等一系列不同风格的雕塑家就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题材进行的创作。

        据主办方介绍,20世纪初,中国雕塑家从西方引来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并尝试将西方古典写实手法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相结合,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语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雕塑家也学习了苏联的雕塑艺术。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多雕塑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命题或者是配合阶级宣传教育,题材的宏大,雕塑的体量都较大。

        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吴为山称,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现实原型,作者曾亲自访问大屠杀幸存者,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艺术灵感。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遇难者群像的惨烈。

        “塑魂立人”聚焦肖像人物雕塑,回顾了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

        人像雕塑的历史在我国一直没有断掉。龙山、良渚、三星堆等遗址出土了精美的人像雕塑,主要用于祭祀、巫术与器物装饰,至魏晋开始有大量的佛道造像、陵墓雕刻中出现的人物题材雕塑,虽是服务于宗教与皇权,但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其中,西汉李冰(约公元前302-前235)像、晚唐洪䛒(?-862)像、五代王建(847-918)像等古代人物雕像,堪称典范。

        鸦片战争之后,殖民者曾在租界区内建立过一些殖民者人物雕塑,但数量、范围和影响力均有限,不能代表中国。人物雕塑的大量出现是由五四运动之后从西方留学归国的雕塑家们带来的创作,他们大多接受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学院教育传统,带回了写实人物雕塑创作的技法与理念。

        从表现手法来看,他们基本延续了欧洲学院雕塑的传统,将人物雕塑作为一种精神品格的承载来表现。这段时期的肖像雕塑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源自学院传统,但是民国时期的肖像雕塑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面貌,他们的创作有各自的艺术特征。第二,由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国对西方雕塑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现实诉求,作品题材多为民主革命家和社会名流,表现时代人物。第三,民国雕塑家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重要城市开展的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使人物雕塑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对于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雕塑有主题化和类型化两大特征,着重表现领袖、工农兵等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这一时期的创作可视为1950年代开始的学习苏联潮流的延续,作品手法利落、特征鲜明,同时也存在风格相对单一的时代局限。

        当下的人物雕塑创作的主要方向是深度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在题材上有意识地选择了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重要人物,通过肖像雕塑的方式系统地塑造了传统文化的脉络。

        滑田友创作的《出浴身段》(1940年,中国美术馆藏),脱胎于西方古典造型艺术,二战的烽火下,一切理想化的静穆之美归于幻灭,滑田友意识到战争击碎了古典艺术的神殿,也给人们的肉体、精神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苦楚。《出浴身段》是在古典主义废墟上站立起来,虽然承受着现实的重压,身体不再挺拔,但并非绝无希望。

        “匠心着意”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雕塑。以“惠山泥塑”“泥人张”为代表的民间雕塑,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以夸张的形与色塑造了喜闻乐见的形象,展现了民间智慧的创造力。

        江苏无锡的“惠山泥塑”于明清之际声名鹊起,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其中,以“手捏戏文”一类作品最为精妙,“泥人张”彩塑是我国著名的家族雕塑流派,得名于清代道光年间雕塑奇才张明山。“泥人张”彩塑以高度的写实技巧见长,开拓了清末民初时期市民艺术的新风。民间雕塑题材广泛,凡世俗生活、神话传说等均有表现。

        对于彩塑,民间有诀:“三分塑,七分绘。”人物的性格神态、吉庆的民俗内涵等都依靠彩绘来体现,因此更为强调彩绘的作用。惠山泥塑色彩丰富而和谐,饱满而甜润,“泥人张”彩塑清雅精致,大吴泥塑常常点缀金色,凤翔泥塑用黑色勾勒边线,装饰意味浓厚。而皇城根下的北京泥彩塑着色富丽,用笔洗练,颇显灵动。

        与民间雕塑相同,艺术家在生存环境中从内容到材料获得灵感,他们充分运用随手可得的材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制作方式,使内容与形式,造型与材料融为一体。陶土、石料、木材、竹节、金属等都糅合了作者对自然的认识与对艺术的思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家们逐渐走出单一的写实主义观念与手法,推动了雕塑艺术观念的多元化与材料运用的多样化。从作品的整体面貌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基本类型:一是以学习西方古典雕塑技巧、语言和表现方式,倾向于视觉审美研究为特征的作品;二是形式探索类的作品。其中包括较为丰富的内容,比如以青铜器为创作资源,以西方现代主义各阶段的艺术特征为创作资源,以西方当代艺术创造为创作资源,以西方新原始主义为创作资源的作品等等。三是观念型作品。艺术家于各种材料和造型手段的运用中,寄予了文化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他们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站在“人”的角度,而非想象中的“时代角度”来表述社会责任感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认知。

        新时期的中国雕塑强调日常生活经验与大众媒介的介入,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本身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新时代的雕塑家多从微观的视角对各种材料进行混编、重组、延拓。雕塑家们不再强调整体与宏观的叙述,而是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吸纳传统,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独立意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不再是大而空,而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问题。

        贺中令创作的《白山魂》(中国美术馆馆藏)。“绕白山十数日,跋涉数百里”,只为寻访英雄的灵魂,白山的儿子——杨靖宇。烈士的面孔嵌在白石里面,沉静安详。

        “文心写意”旨在展示写意雕塑。除了关注自然、佛教、道与气,写意雕塑还一直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命运。

        钱绍武创作的《阿炳》,表现的是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他身前异常凄苦,其创作存世的六首乐曲皆为民乐瑰宝,尤其是《二泉映月》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经典名曲。这件阿炳塑像没有表现音乐家磨难的面容,而是选取他沉醉于演奏的瞬间,旨在传递其内心的情感。这尊塑像中的阿炳身姿瘦弱,衣衫褴褛,令人怆然。


        责任编辑:静愚
      新闻分类
        市场新闻 拍卖新闻
      教育出版 展览新闻
      收藏新闻 综合新闻
      更多...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3.190(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1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