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分享到:

      张志民:张书旂艺术人生的三个向度

        作者:张志民2020-08-11 00:16:01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网
        张志民:张书旂艺术人生的三个向度

        张书旂 两只麻雀 1945年 浙江美术馆藏

        旅美画家张书旂先生不仅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花鸟画大家和美术教育家,而且是在中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独特贡献的文化使者,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人生,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书写了靓丽的篇章。


        画坛大家

        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浙江省浦江人,自幼随叔父张爽甫习画,少年时即显现出艺术天赋。1921年,张书旂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第一届师范科,得时任主任吕凤子先生悉心指导,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训练。

        张书旂就读期间,上海美专的中国画教学方兴未艾。1923年,上海美专的中国画科经由诸闻韵和潘天寿筹备正式创立,王一亭为导师。同年,国画社团“文人画社”成立,其成员除了吴昌硕、陈师曾、王一亭等名家之外,其余主要成员就来自张书旂所在的高等师范科。张书旂积极参与“文人画社”的研习活动,不仅有研习心得《孔子的美术思想》《国画源流》等文章在《时事新报》发表,其花鸟画作品也与其他成员的作品一起结集出版为《文人画集》,校长刘海粟在该书序言里说:“近来西洋画行将尽量输入,一般乳臭皮毛未窥而对国画动辄枉加批评,是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美专高师科诸同学,对于国画与西洋画并皆研究,其中英绝之士应运而兴,类能融合中西,兹集之出,不啻于我国画界辟一新纪元也。” 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张书旂初萌研究和弘扬民族绘画之愿,逐渐开启了他以花鸟画创作为中心的艺术追求,这条道路贯穿于他艺术人生的始终。

        张书旂重视学习传统,但又绝非拘泥于传统无法自拨,他说,“要变,变则通,学画应多向古今作品学习,集各家所长”。这种“变”之于张书旂,是他对艺术探索的不断自我超越。从早年学习吴昌硕,再到后来取法任伯年、八大山人、黄荃、徐熙等花鸟画大师,他的画风从早期的豪放粗犷转向后来的浓丽俊雅。他注重写生、师造化,画面生动鲜活、意趣盎然。这种“变”也表现在他对花鸟画题材的拓展,他画的鸽子在画坛独树一帜。张书旂的“变”更体现在他的花鸟画的用色上,他擅常用白粉和色纸,“寻常用白粉者,易入粗俗,而书旂反是,用之只觉生动素静,为书旂画生色不少”。他在20世纪30年代便以“白粉主义画家”著称于中国画坛,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并被徐悲鸿许为“画中九友”。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参与者,张书旂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和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徐悲鸿、孙福熙、傅抱石等创办了白社、艺风社和畸社。作为活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参加了民国时期仅有的两次全国美术展览,曾被徐悲鸿和刘海粟携至欧洲多国展览,1935年,由艺风社主办的张书旂个展轰动美术界,他的《书旂画集》《书旂翎毛集》《书旂花鸟集》等作品集多次再版,广为传播。


        伟哉良师

        作为美术教育家,张书旂将自己的大半人生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他自觉地将自身的艺术探索和教育工作融为一体,贯注于教学,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生动的教学方法、平易的待人之道令学生受益良多。

        1924年夏,张书旂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在浙江省立七中任图画教员,诗人艾青当时就读于该校,深受张书旂影响而踏上后来的艺术之路。1926年3月至1929年8月,张书旂在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任教,其间,张书旂直接培养了后来成为艺术家的胡一川和沈福文。集美学校投考甚难,而沈福文“一考即中,时张书旂先生在该校师范部执教,张先生教导有方,福文之艺术生活在当时已开始,国画兴趣,非常浓厚,颇获张先生之推奖”。

        胡一川的女儿胡珊妮则更为详细地讲述了张书旂身为人师的伯乐之识:“1925年,15岁的父亲独自乘船回国,考入厦门集美学校,在学校里父亲偏爱艺术,学校开设素描、色彩、国画、书法课,他还学习小提琴。他的美术老师是上海美专毕业的著名画家张书旂,父亲对画画非常着迷,坚持用水彩写生画晨夕,张书旂特别看重他,有意培养他,当他师范将毕业时,张书旂又给他的好朋友潘天寿写信推荐他”。

        自1929年底至40年代,张书旂一直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和其他美术教育家一道,为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奋斗不息。

        抗战时期,张书旂作为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得以凸显。1940年,抗日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张书旂被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深深感动,历时数月创作百幅精心之作举办展览筹款,以义卖所得交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张自忠将军奖学金基金”,激励青年学子攻读“国防科学”。当时由个人出资、教育部设置的七种个人类奖学金中,张书旂出资设立的“张自忠将军奖学金”和“张书旂艺术奖学金”位列其中。

        1957年,张书旂癌症复发,他深感“治画至今三十余年,对于花鸟,自度较有心得。久欲编绘翎毛、花卉二集,以供学者参考。今年二月,决意动手,乃仅成数页,而贱体即感不适,经医诊视,认为旧病复发。殆至三月初,群医束手,且云旂之生命,仅能拖延六月之久,旂自思生此绝症,夫复何言!唯在此有限之时日,若不赶紧工作,决难完成此书,遂置死生于度外,日夜编制,经三月余之努力,总算草草完成,夙愿已偿,虽死无恨矣。”张书旂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该书大致完成,大约有120页,现仍继续增广材料。洋洋大观,较之从前所印者有天渊之别。此为兄一生精力所寄,可以供后学者大大之帮助。”


        文化使者

        1940年,因全面抗战爆发而内迁重庆的张书旂,应邀为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创作《百鸽图》(《和平使者》),这幅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与祝贺罗斯福连任总统的作品,题材特别又兼顾了东西方审美趣味,作品甫一问世就广获赞誉,成为战时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从而也开启了张书旂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艺术历程。

        1941年10月,张书旂作为中国“艺术和亲善的使者”乘坐“哈里森总统号”轮船抵达美国旧金山,开始了他的文化外交之旅。张书旂说,“此行的目的旨在作为一种文化外交的手段增进美国人民对于中国艺术遗产的理解与欣赏 ”。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张书旂踏遍了美国、加拿大的主要城市,在旧金山、多伦多、华盛顿、波士顿、纽约等十余个城市举办数十次个人作品展,演讲中国美术,并运用他精炼的技巧频繁地在不同城市的展览现场和机构进行现场作画演示,让北美观众直观上对具有独特语言体系的中国花鸟画叹为观止。

        曾于1946年至1947年间访美的叶浅予给国内报刊撰文说:“今天在美国出名的中国画家有两个人,一个是画中国画的张书旂,一个是画水彩画的曾景文。张书旂到美国还是在战时,美国人很钦佩他的一支毛笔,随时画几下就完成了图画,很为赞叹他三分钟、五分钟当场画好的画,就有人争着买。”张书旂在北美所到之处,尽其所能地宣传中国艺术和文化,不遗余力地以个人的力量增进北美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抗战的理解与同情,传达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与向往,他将售画所得的四万美金汇交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战时中国的教育尽了他的全力。

        1957年,张书旂在美国离世,加州大学伯克利校研究生院院长莫里斯·艾·司徒瓦特在他的追思会上如此说道:“张书旂教授是一位真正伟大的人……张书旂通过他的天才对一种我们都喜爱并享受的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负有盛誉,却是世界上那些少数由遗留下的画作向世人鉴证他生命的不朽的人。也和那些极为少数的杰出人物一样,张书旂富有同情心和拥有一种纯粹的内质”,可谓确当。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责任编辑:静愚
      新闻分类
        市场新闻 拍卖新闻
      教育出版 展览新闻
      收藏新闻 综合新闻
      更多...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