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美术理论 >> 篆刻
国画家网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1. 网上讨论:圆朱文印何去何从 -篆刻
    2. □ 谷松章 曾海华等 编者按:圆朱文印在印坛一直引人注目,关于它的创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我们在中国篆刻网(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合作网站)开展了“圆朱文印何去何从”的专题讨论,网友发言踊跃。这里选刊部分网友回帖。我们对网友回帖略有删节,但基本观点保持不变。网友回帖不代表本刊观点。 谷松章(主持人):圆朱文印在20世纪达到巅峰。它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工艺化、美术化、向宋元回归、向印外探索、与书法结合还是强调自身的精纯,抑或是其他?请朋友们发表议论。 北国书生:工稳印向来是最能体现印人功力的,圆朱文印在这方面又尤为明显。目前圆朱文印的整体创作还是以明清及近现代风格为主流的,我觉得这是好的。至于今后的发展,希望是以与书法结合并强调自身的精纯为主,兼而印外探索。要么不背离圆朱文印本身的艺术 [详细...]
    1. 选篆与用篆之二 -篆刻
    2. 篆刻的章法其实就是方寸印面上轻重疏密、斜正方圆、开合聚散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篆刻的基本素材是篆书,篆法就是一个个的小章法,章法是每个字篆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全印的大章法是由每个字的篆法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组成的,每个字的篆法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全印的大章法。一个字独立的篆法美的价值必须在全印的大章法中体现。有时单就一个字的篆法看,或许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而在章法的大环境中,这种“不完美”恰恰是必要的,生动的章法往往是几个看来“不完美”的篆法通过相互依存而形成势态的完美,如只聚焦于每个字篆法的独立完美,则大的章法往往会均散平庸而缺乏震撼力。所以,在讨论每个字篆法的时候,必将涉及这个字所处的章法环境。 笔者创作“雕琢复朴”(图1)这方印,如四字全依《说文》篆法,印面会均满而无 [详细...]
    1. 来楚生的古玺印创作 -篆刻
    2. □ 尹海龙 来楚生的篆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印宗秦汉”的传统训导三百年来一直左右着篆刻作者,来楚生亦不例外。他广泛地继承汉印,继承了“将汉印发展到极致的篆刻前辈们”在印中表现的丰富技术手段和内容,切入点直指古玺(秦印),并从中找到适合自身艺术规律的表现手段、章法和刀法。他不同于时人用汉印的手段来整治古玺,而是巧妙地将古玺中散乱的气象和空间构成方式加以归纳提炼,运用到实践创作中来。我们见到的来氏篆刻作品,即使以汉缪篆为载体,古玺那精灵般的气息却分明在其中流转。秦玺汉印的篆法只不过是他运用的一种文字素材而已,更加注重了空间感的拓取,以古玺之长治汉印之短,通过“向线刀法”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 “德侯所作”(图1)纯古玺式印作,古玺的文字不以点 [详细...]
    1. 河南篆刻二十年 -篆刻
    2. □ 李刚田 篆刻艺术,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题目,而研究近二十年河南的篆刻艺术,又是一个新题目。这个题目,将涉及许多方面,诸如河南篆刻的源头及发展,当代篆刻艺术的存在特征,河南篆刻艺术的个性特征,以及河南篆刻的未来等。同时,篆刻艺术的发展变化又与书法艺术乃至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所以研究河南篆刻,又必然涉及到书法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一 河南篆刻的历史背景 篆刻艺术何时开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篆刻是发生在印面上的艺术,篆刻艺术伴生于实用印章的制作之中,古人制作印章虽不能算是篆刻艺术创作,但古代印章却表现出极高的篆刻艺术水平,说明自有印章以来,篆刻艺术就相伴而生了。另一种说法,认为篆刻艺术发生于宋元之间文人对印章的介入,文人动手刻制石质印章,主动地在印面上追求篆刻之美,印章从首先为实用价值转变为首先为审美价值,这时纯粹意义的篆 [详细...]
    1. 篆刻天问 -篆刻
    2. □ 李刚田 最近,浙江省书协主办了一个“新概念篆刻展览”,提出新概念篆刻这样一个词。展览邀请了我的作品参加,但我自认为都是“旧篆刻”。问了两位年轻的印友(我看来他们是创新派),他们说本来有很多创作的新想法,一旦要应征于“新概念篆刻”这样一个展览,反而不知所措。首先提出“新概念篆刻”这样一个词组者也未必会对它有一个严格、准确的内容界定。想来大概就是不同于既往之“旧篆刻”,其所指大概是当代一些中青年印人在形式上努力求变出新,探索篆刻创作新路子的作品—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 概念是什么?是反映对象的特殊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界定出对象的基本特征。概念有内涵和外延,概念并非永 [详细...]
    1. 篆刻的名称与发展——关于改“篆刻”为“印学” -篆刻
    2. □ 中流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顾名思义,即是篆书刻成的印章。”这是人们对篆刻最普遍的认识。然而“篆刻”却不是刻制印章这门传统艺术最准确的称呼,更不能作为理解这门艺术给它下定的依据。用“篆刻”称呼它也不是什么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真理。从语言上分析,“篆刻”的称呼必然是在各种书体大量应用之后,为了突出刻制文字的独特性而使用的。我们所知最早使用“篆刻”一词的杨雄,正是隶书大量普及以后的汉代人。汉以前的印章刻制不可能叫“篆刻”,即便是汉以后“篆刻”的称呼也是少之又少。在印史中可以看到当时多是以“琢玺”、“铸印”、“制宝&rdq [详细...]

理论分类
  国画 油画
书法 工艺
摄影 篆刻
鉴赏 收藏
版画 紫砂
民间 雕塑
艺术市场
别陷入以身份评判美术作品优与劣的误区
不迷信头衔、职称、名气等附加因素,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独立地去评判美术作品的优与劣,才能避免陷入种种误区。 别陷入以身份评判美术作品优与劣的误...【 详细 】
中西融合: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刘万鸣艺术
2025年3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首席客座教授马丁·约瑟夫·鲍尔斯访问中国国家画院。在访问期间,他参观了中国艺术家刘万鸣的工作室,并对刘万鸣的画作《墨...【 详细 】
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件
国博售出第100万个凤冠冰箱贴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 详细 】
展览新闻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14(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