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 健:为黄土传情 为时代立传----刘文西绘画艺术三题
-
黄土情深
刘文西是一位具有深沉的历史使命感的画家。
在当代中国画坛,能够以最热烈的关切贴近和关注陕北劳动人民、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到陕北高原最艰苦的地方深入生活、能够毕一生精力,以朴素、无私的情感与陕北劳动人民同呼吸、共苦乐,用真心与他们交朋友、用真情表现他们生活的艺术家,刘文西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著名美学家蔡若虹先生曾这样说过:“如果想要了解画家刘文西的为人,只要看看下面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大概轮廓:……”,“他创造了画家深入农村的新纪录,他是陕北农民的知心朋友。”[1]。
作为一个有远见和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刘文西自20世纪50年代末从浙江美院毕业来到西安美院后,就一直把陕北作为自己深入生活的基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爱农村、我爱农民、我爱陕北,喜欢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详细...]
- 王琦:国画家刘文西 放笔黄土高原
-
水墨画家刘文西可以说是陕北成就了他,他也塑造了陕北。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创作的《祖孙四代》带给人们的震撼。他以博大的胸襟,过人的智慧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陕北系列作品。从《毛主席和牧羊人》到《同欢共乐》,从《书记和老农》到《沟里人》,这些画作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刘文西的心连着陕北人民,情系着黄土高坡,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陕北的乡乡镇镇,他画了几千个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他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寄托在陕北的这片黄土地上。刘文西不止一次地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从置身于陕西起,我就把目光对准了陕北,十几次在陕北度过春节,结交了数百个农民朋友。可以说,我的血液里有一半曾来自陕北,我的艺术细胞中绝大部分的营养都是陕北那块土地为我供养的。”因此,为黄土地树碑,为劳动人民立言
[详细...]
- 戴信军:黄土铸魂 ——刘文西先生和他的黄土地艺术
-
五千年,中华始祖黄帝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创造了中华文明。五十年代这片黄土地上诞生了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他们“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九十年代,一位黄土赤子在这片土地上,又创造了奇迹,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走出学院象牙之塔,表现西部黄土高原和人物,并延伸到整个西部地区。刘文西先生五十多年来,为黄土地上的老百姓立像传名,并塑造了系列共和国的开拓者形象,将真情融入到一幅幅水墨丹青中,刘文西先生似一座巍巍山原屹立于茫茫黄土高原间。
五、六十年代,刘文西先生以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在中国人物画坛独树一帜,奠定了他的西北黄土地艺术风格。他坚持以黄土高原为原创生活基地,以表现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为毕生艺术追求。当我2004年十月,面对中国美术馆二楼展厅的《祖孙四代》时,深深为那具有史诗般的历
[详细...]
- 马治权:刘文西这个人
-
刘文西1933年出生,浙江人。西安美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创立“黄土画派”,发表作品千幅以上。
采访是在晚宴中进行。他坐在我的对面,一张红扑扑的圆脸,微笑着,平和而厚重。他左边是端丽的夫人、画家陈光健教授。我有点吃惊,窃想刘文西相貌平平,当年进学校时又是一个农村娃娃,土头土脑,夫人是怎样爱上他的?
我就开口问:“陈老师,您是留美橡胶专家的女儿,您是怎么看上刘教授的?”
陈老师毕竟是大家女子,没有因我的突兀而生气。她说,当年刘文西的事业心强,学习很刻苦,在校期间的作业全部被学校留存。她还告诉我,刘文西当年为陈望道画像时还没有上过一天美术学校,只是自学了点《介子园画谱》,但陈望道从刘文西的画中看出了他的奇光异彩,便将他介绍给陶行知,让刘文西在育才学校读书,师承潘天寿。
听了这回
[详细...]
- 水天中:张蒲生的艺术境界
-
看到老友张蒲生教授的水墨画近作,心头泛起温暖舒畅的波澜。如同夏日清风、冬日暖阳给我们的心身和悦。就像从嘈杂喧闹的街市来到宁静的田野,可以平静宽松地面对作品,无需揣摩推断,提心吊胆。虽然没有狂喜,没有激奋,但也没有刺激和压抑,更没有毛骨悚然的紧张——而这一类感受,在观看时下流行艺术作品时常常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绘画艺术境界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历经千变万化而对绘画的爱好始终不衰的原因之一。这种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性格、气质以及文化熏染的差异。在开放和进取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差异受到肯定性评价,并得到赞赏。而艺术的繁荣,有赖于这种差异性——我们在慨叹宏大、华贵、壮丽的同时,也赞赏亲切、自然、朴素;我们在叹服精雕细刻的同时,也欣赏既自如又自由的挥洒。正是由于这种尽人皆知(但实际上并不尽人皆行)的理由,我在蒲生的水墨画作
[详细...]
- 悟道北山 魂魄史诗
-
-
前言:关注张志民先生的画已经很久了,却始终缘悭一面。不久前,朋友给我一本《张志民水墨精品集》,其中《读山海经北山经画记》及《北山后洼的轰鸣声》、《家园》系列绘画深深打动我,“洗尽铅华、火气尽褪”的画面让我惊叹不已,让人对张志民先生的未来艺术怀有更多的想象空间。齐鲁文化的兼容并蓄,胸襟博大,富于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崇德重法,德法兼顾等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现代,山东山水画家人才辈出,薪火相传,始终传承、诠释悠远的齐鲁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齐鲁思想家们曾以宏图大志,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和囊括天地、
[详细...]
|
-
评论分类
-
-
 艺术市场
-
 展览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