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家
国画家网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1. 徐唯辛:艺术家首先应该是知识分子
    2. 与徐唯辛见面是在一个雨天,他礼貌地从画室走出很远迎接,粉色的衬衫与短裤给人一种跳跃、清爽的感觉。徐唯辛的画室坐落在人民大学一间不起眼的小房子里,不大的空间被一分为二,一半为库房,一半为创作室,这对于他那每幅两米多高的画作来说确实有点拥挤。 有心插柳柳成荫 徐唯辛1958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徐唯辛的少年生活一直被贫穷、饥饿和困顿环绕着,这也给他留下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吃饭很快,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宴会上。“这是当初饥饿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一直难以抹去。因为,当时你不吃快一点,弟弟妹妹或者别人就会把你的那份吃掉。” [详细...]
    1. 成都蓝顶艺术区:以城乡统筹红利吸引艺术家
    2. 国内的艺术聚落大多因艺术而生,因商业的进入而终结。如何寻找艺术与商业开发,特别是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平衡,让艺术家有长久的安身之所,是众多艺术聚落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成都市通过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升级版”,以明晰产权为切入点,让艺术家有了稳定的创作场所,也利用艺术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初冬时节,成都市近郊的三圣花乡,千亩荷塘残叶未尽,万亩湿地白鹭纷飞,构成这座西部城市最美的景致。在绿林深处,占地1500亩的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园区的众多工作室错落在浅丘坡地上。 “这是我最好的工作室了!”艺术家杨冕说,他曾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不用再搬 [详细...]
    1. 作家朱大可:人本主义关怀是艺术家重要品质
    2.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朱大可,受邀担当本届连州摄影国际年展的学术主持。尽管朱大可一直强调自己只是摄影的“门外汉”,但凭借多年对公共影像研究的经验,他对摄影艺术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年展举办期间,南方日报记者就当前文化语境之下,摄影艺术应如何适应并力求创新,对朱大可进行了专访。 “有头脑的摄影师通常没有多少粉丝” 南方日报:本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为“告别经验”,您是怎么理解这个主题的? 朱大可:随着摄影器材和技术的普及,这门手艺越来越容易为人们所掌握,摄影家在摄影语言上遭遇的挑战也日益突出。“告别经验”这一主题, [详细...]
    1. 马丁·科特林:艺术家可以《培养》,不可《教》
    2. 汉堡美术学院院长马丁·科特林教授(Martin Koettering)不久前接受专访,就汉堡美术学院的教育以及时下艺术发展的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马丁·科特林教授早年在德国和英国学习美学和视觉艺术,随后在德国多家艺术机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从业经验。自2002年起担任汉堡美术学院院长,致力于学院的发展和壮大,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院长。 历史悠久的汉堡美术学院是德国知名的艺术院校之一,它专业设置广泛,1767年首次以职业学校的形式由爱国社团创办,于1955年正式更名为汉堡美术学院。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通过与艺术界的广泛交流合作、辩论探讨,对社会当下的艺术发 [详细...]
    1. 卢禹舜:艺术家和时代紧密连在一起才有真正创造
    2. 采访者:韩帮文 受访者:卢禹舜 卢禹舜温文儒雅,与朋友谈话时语速不紧不慢,语调节制且亲和。而他一旦谈及艺坛诸事,聊到山水画创作的种种问题,情绪则有所亢奋起来,言辞稍作整理便是一篇有深度有美感的文章。 在与其谈话中,他说到最多的词组便是“时代”二字。在他看来,艺术家和时代紧密连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创造。对此,他专门在11月29日的“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培训课上强调,画道乃时代之道。 一步一步回到数世纪以前的绘画宝藏 记者:我们不妨先把时间回调到上世纪80年代,您那时的山水画创 [详细...]
    1. 徐震回应质疑:今天的艺术家是一个品牌
    2. 1977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9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离开标准化的艺术教育制度后,他决定不再继续学业,到北京投身于当代艺术的大潮中。1997年回到上海,开始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 徐震曾获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项,并作为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主题展。他的创作媒介非常广泛,包括摄影、装置和影像等,并将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在作品中。 集当代艺术创作公司老板、艺术家于一身的徐震,用各类奇思妙想展现了一个商品化时代的艺术产生机制及模式。近日,“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大 [详细...]

评论分类
  综合评论 市场评论
展览评论 作品评论
个人文论
艺术市场
别陷入以身份评判美术作品优与劣的误区
不迷信头衔、职称、名气等附加因素,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独立地去评判美术作品的优与劣,才能避免陷入种种误区。 别陷入以身份评判美术作品优与劣的误...【 详细 】
中西融合: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刘万鸣艺术
2025年3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首席客座教授马丁·约瑟夫·鲍尔斯访问中国国家画院。在访问期间,他参观了中国艺术家刘万鸣的工作室,并对刘万鸣的画作《墨...【 详细 】
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件
国博售出第100万个凤冠冰箱贴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 详细 】
展览新闻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12(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