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知识荟萃 >>
      分享到:

      “刻砖刘”真迹渐消失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15 11:20:28 来源:网络

         自清乾隆、嘉庆年间,刻砖技术并没有独立,通常由瓦工兼做。擅长刻砖手艺的匠人被称为“刻花活儿的”或者“凿花活儿的”,而具体的刻砖工艺被通称为“细活儿”。

          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何志华认为,天津自明清时代成为北方重要的经济枢纽,因而聚集了许多富贾商人和官宦子弟在天津定居。他们兴建豪华宅邸,互相攀比,在建筑规格上不能与北京的皇亲贵族府邸相比,于是就在装饰风格上绞尽脑汁、大摆排场。他们追求富丽、繁缛和精细的风格,在宅院的墙、门楼、影壁等处辅以砖刻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工艺精湛。经过百年传承,天津刻砖技艺至道光年间达到了顶峰,回族艺人马顺清发明了“贴砖法”,增加砖面的厚度、扩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更加分明,增强了透视感。尽管向马顺清学习砖雕技术的人很多,但最杰出的刻砖艺人还数人称“刻砖刘”的刘凤鸣。

          刘凤鸣是马顺清的外孙,由于早年丧母,很小年纪就跟着外公、舅舅学习刻砖。他的作品构图丰满,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既生动、含蓄,又富有装饰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刘凤鸣还继承和发展了“贴砖法”,从贴一块砖增加到贴数块,使砖面的起伏更大,更明显,即所谓的“堆贴”。据传,广东会馆和大悲院仍留有刘凤鸣的真迹。

          已经71岁的刘书儒是刘凤鸣的小儿子,提起父亲的作品,刘书儒激动万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父亲被安排到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我随父亲一起学习刻砖,那个时期创作了一些作品,被政府有关部门收藏至今。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组来津拍摄专题片,在当时的艺术博物馆库房里,我有幸看到了父亲的许多作品。除此以外,整修前的民族文化宫还保存着我和父亲一起创作的作品。大悲院的《九狮图》和广东会馆的砖雕据传都是出自父亲之手,因为我出生较晚,并没有亲眼见到父亲雕刻这些作品,从作品本身分析,可能是父亲中年时期的作品。”

          大悲院的天王殿如今还能看到《九狮图》的原貌。而广东会馆正在闭馆修缮,何志华先生陪同记者绕到广东会馆正厅山墙下边寻找“刻砖刘”的真迹。果然,墙面上方有一组《菱形牡丹》砖雕。而更为惹眼的是《菱形牡丹》砖雕下方的《正龙戏火珠》。所谓正龙,是说龙头为正面雕刻,腾于空中,龙身在行云、云片、团云之中。整幅作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来源:天津网-城市快报

      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