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艺术图库 >>
      分享到:

      呈坎镇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15 17:13:01 来源:网络
        呈坎镇

        呈坎镇
        呈坎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东经59°55′,北纬118°15′;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15公里。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呈坎镇人民政府驻地--呈坎村,1996年五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呈坎镇-概况

        魅力呈坎
        呈坎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东经59°55′,北纬118°15′;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15公里。

        呈坎历属歙县,1987年地级黄山市设立,呈坎划归黄山市徽州区,于2002年撤乡设镇。呈坎镇东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许村镇毗邻,南与潜口镇接壤,西与西溪南镇、洽舍乡相连,北与富溪乡相依,属徽州区的畈、山结合部。行政区域面积82.4平方公里,辖10村111个村民组,3954户13598人。呈坎镇人民政府驻地--呈坎村,1996年五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现有两个国保单位(22处),并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信息的中心。

        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景观独特,地方物产丰富,交通十分使捷,205国道横贯境内,由南向北直抵黄山风景区。

        呈坎镇-自然资源

        呈坎镇新品乌龙茶
        山河:呈坎属黄山山脉,平均海拔350米。氵众川河是境内主要河流,长达19公里,流域45.58平方公里,属于新安江的三级支流。

        气候:呈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最高气温为40℃,年最低气温为-10℃,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夏雨集中,伏秋多旱,冬季少雨。夏季气温稍低,而冬季气温稍高,日照稍短,农作物生长期略长。

        土壤与植被:农、林产业占全镇的主导地位。A、土地资源:辖区土地资源8248公倾,其中:林地5738公倾,占69.5%,森林覆盖率62%;耕地738公倾,占9.5%;园地1021公倾,占12.4%;茶园1010公倾,占园地面积的9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4公倾;交通用地48公倾;水利用地257公倾。B、水利资源:氵众川河纵贯南北,灌溉流域两岸340公倾农田;丰乐水库发挥着灌溉、防洪、发电、淡水养殖的综合作用。C、土壤资源:呈坎全年无霜期240天。川地多为红壤冲积土,山区土壤多为红壤、黄红壤,适宜林、竹、茶、香榧、果木、中药等经济作物生长。

        呈坎镇-历史文化
        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推荐目录。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东、背靠大山、地势高爽、选址完全符合“忱山、环水、面屏”的
        刻有“皇明祀典”的祭祀石碑
        古代风水理论;两条水圳引众川河水穿街走尸,现仍发挥着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众种河绕村而过,故而呈坎村桥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优美的环秀桥、明代修建的江南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隆兴桥;十字路口与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着3座打更防盗和节日悬灯照明的明代更楼,由于选址审慎、布局合理,精心设计、施工,古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山水田园特色显著。

        呈坎历史上科甲不断、英才辈出、人文会萃,呈坎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高官、隐士、高僧、巨贾、诗人、画家、史学家、制墨家、自然科学家;苏东坡在《罗氏族谱》题辞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评说,如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新安志》作者罗愿、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制墨大家罗龙文、地理学家罗洪先,清代朝议大夫罗宏化、直奉大夫翰林罗廷梅、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孙中山秘书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其中,罗汝楫、罗愿、罗龙文、罗洪先、罗聘5人《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
          
        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贾而好儒,贾德结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正如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呈坎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兴旺发达、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村和江南第一村。

        呈坎镇-建筑特征
        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现保存着明清建筑100余处,其中有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精
        徽派建筑
        湛的工艺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将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古、大、美、雅体现得淋漓尽致。被中外专家和游人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呈坎五街大体平行众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与大街垂直,呈东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岗条石铺筑,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长街短巷、犬牙交错、宛如迷宫、漫步街头、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无处不景、人在画中、其乐无穷;呈坎现有宋、元建筑各一幢,其一是长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筑;其二是罗会泰宅(俗称老虎润)为元代建筑,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

        呈坎明清建筑不仅数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楼、石桥类型多样,仅三层楼民居现仍保存7幢,尤其是罗会炯宅(罗应鹤官邸)石牌楼门罩;罗会炳宅(俗称石柱厅)木牌楼门罩、须弥座、高大客厅和独柱旋转楼梯;罗长铭宅天井鱼池;罗季颖宅雕甍镂栋;罗来龙宅猪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楼梯;汪闺秀宅陶瓷水枧;环秀桥水构亭;灵山岭石构亭以及民宅的斜门、铁皮门、楼厅美人靠、窗户遮羞板、石雕、木雕、砖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绘等,特色显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虽遭大量破坏,但仍占黄山市首位,而且类型丰富,风格之独特,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誉。

        呈坎镇-名镇名村
        江南第一村——呈坎村


        江南第一村
        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徽州区政府所在地驱车约25分钟可以抵达。一进入呈坎村,便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宝纶阁,宝纶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始建于明嘉靖间(约1542年),后殿几层,因遇事中辍,七十年后重新扩建。

        古祠占地五亩余,分前、中、后三进,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第一进为仪门,仪门内是八丈见方的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庑,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上面檩梁重叠,横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现堂上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大厅高大的板门照壁后又是一个天井,其后第三间才是宝纶阁。

        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深得明神宗庞信。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


        呈坎村众溪河
        宝纶阁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吴士鸿手书的“宝纶阁”匾额高挂楼檐。天井与楼宇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上饰有花草、几何图案浮雕。三道台阶扶栏的望柱头上均饰以浮雕石狮。台阶上十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四百余年,至今仍鲜艳夺目历久不凋。

        宝纶阁左右两边为登楼的楼梯,登上三十级木台阶,只见楼上排列整齐的圆木柱,屋顶阁栅外露,饰以水磨青砖。此外为呈坎村的最高点,可远眺黄山天都、莲花两峰烟云。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

        呈坎村中历史悠久,整个村落按照八卦建造,后人至今仍不解其中奥秘,村中仅明代建筑就有28处,有的房子楼高三层,门楼气派,显示户主当年的身份显赫,而那些精致的徽州三雕、铺了地砖的二楼,更让游人流连忘返。

      更多...艺术资讯
      更多...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6(s)   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