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技艺传承 >>
      分享到:

      夹缬:大唐盛世的印染之花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09 17:25:34 来源:网络
        夹缬:大唐盛世的印染之花

        夹缬,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古汉语里的"缬"字,(音xié)专指在丝织品上印染出图案花样。顾名思义,夹缬便是利用雕板在绸绵等物上夹染出预定的效果。《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夹缬"做为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其原理与扎染、蜡染相似,但是工艺更加复杂。始于秦汉时期,当时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人们只能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盛行于唐宋,隋炀帝曾令工匠们印染五彩夹缬花罗裙,赏赐给宫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时期,夹缬色彩斑斓,极为盛行,官兵的军服也用"夹缬"来做标识,唐代诗人们也留下"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的诗句,夹缬艺术到了唐代非常的盛行,(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唐语林》引《因语录》云:"玄宗时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此语虽不足全信,但也说明早期夹缬工艺是扎根于民间并传到宫廷的。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二度禁令民间流通,夹缬被迫趋向单色.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于湮灭于典籍,一般认为已经绝迹。但它并没有完全根绝,而是又回到民间顽强地生存下来。




        其实,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一直在浙闽交界的苍南地区一代一代传承着。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这种堪称我国印染技术之母和中国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手工技艺,被学术界冠名为"苍南蓝夹缬"。

        温州夹缬稀世而独立

        夹缬能在苍南山区保留较完整与当地的习俗有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缬当时尚是温州的婚嫁必备之物,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冠以"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等美丽称谓;或凭图案呼为"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等。闺女一旦许下夫家,娘家必为她张罗夹被--挑个好日子纺纱,织布,然后送往染坊,夹上16方或12方寓意吉祥的蓝白图案。一些地区,如永强,甚至认为新婚夫妇若不盖双纱被,小家庭必将不和睦,或短寿夭折,或无儿子。而女方的娘家将不断地被子人埋怨:"嫁囡儿连一床双纱被也没有!"所以即便是最贫困的人家,也要赶制一床单纱纺制的"单纱被"以备女儿出阁之用。另一些地区,如永嘉,则较为通融,常由男方出棉花,女方纺织成被,唤做"娶一个老婆,几哩棉花,几哩贮麻,几哩财礼银。"



        染坊出来的夹缬为窄长条,取回家,裁成被子,图案两两相向(前2幅头朝上,后2幅头朝下),以便抵足而眠的夫妇均能看到端端整整的"百子"。结婚那天,为了讨彩,常用胭脂点染图中人物唇部,或以红色双线绕被边挑缝一匝。姐妹们边弄胭脂,红线,边为新嫁娘吟唱:四角四耳朵,四四十六堂。堂堂放八仙,嘴嘴放横胭。

        "夹缬"这个称呼对苍南山区的老百姓来说却是陌生的,由于当地运用夹缬工艺制作的都是带有百子图的被面,时间一长,民间就只知"百子被"而不知"夹缬"了。

        夹缬布上的别样风情

        翻过千年的历史扉页,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的夹缬大多是多色的,这种多色的夹缬色彩艳丽、花纹精美,赢得了众多诗人的颂咏。"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唐代诗人薛涛的咏颂和白居易"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之佳句,或许都可以证明夹缬的精美和惹人喜爱。这种夹缬在古代中国是相当珍贵的,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可穿用,后人只能在出土的唐代墓葬中见到这种稀世之物。

        苍南夹缬的图案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通过花鸟虫鱼、动物、灯彩日常生活用品组合成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的借"八仙"等传说人物形象,表达民间百姓祈求保护的心理和对平安生活的向往,有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展现了炼钢铁、打钎开山、扭秧歌等特定时期工农兵的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以众多的"状元郎"、戏曲人物等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构成图案,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连生贵子等,真实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多子多福"思想、憧憬未来的美好心愿、崇尚文化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标准,蕴涵着苍南的风俗民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苍南夹缬图案,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每个图案定格在一个长方形平面里对称构图, 均可独立成章,粗犷而大气,简洁而有韵味,典雅而不失明快;一床被面上各图案构图各异、背景不同,但协调布局、相互衬托,具有整体和谐之美,既能通过每个图案透视其中的寓意,又能以一组图案表达一种深刻的内涵,从极为平常的被面装饰题材中,折射出某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心态及生活方式的特点,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征。


        苍南夹缬的每个图案均由主图、辅图、中间线三大结构组成。

        主图是图案的核心,一般以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灯彩等内容构成画面。人物图案有吉祥民神八仙、戏曲和历史故事中的"状元郎"和现代人物图案三种。传统图案往往通过人物本身或人物手中的道具等,暗含一种吉祥的祝福。现代人物图案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大丰收、大团结、幸福生活等喜庆的内涵。动物图案与花鸟虫鱼图案一般"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通过不同题材的结合组图,表达了不同的意境。

        辅图是主图的补充,有着丰富画面、烘托气氛、表达更加丰富的内涵的作用。中间线是隔开主图与辅图的中间图案,不仅是一种装饰,也传递着吉祥的祝福。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夹缬在苍南鼎盛时,每条大街和邻街的一些中心村落,均有印染夹缬的作坊。现全县仍能查证的染坊还有60余家,100多名艺人。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仙居乡湖广店村的戴氏夹缬世家。戴家夹缬工艺,传承世系分明,自清光绪年间的应学知始,至当代的薛勋郎、薛可柱、薛可良,已历承六代而不衰。薛勋郎的家庭染坊是全国唯一尚在生产夹缬的作坊。




        苍南人对夹缬的称谓尤其特别,一是以其产品的画面内容命名,称之为"百子被"、"八仙被"或"状元被",二是以蓝印夹缬时要用木栓敲打、将木版与木版之间拴紧至没有丝毫缝隙,使木版图案夹住之处与染液隔绝的生产方式命名,称之为"敲花被" 或"夹花被"。也有一些地方,为了与蓝印花被相区别,因夹缬被面的图案花纹与蓝印花被的图案花纹相比要大而粗,故又称之为"大花被",称蓝印花被面为"小花被"。在福鼎、寿宁等浙闽交界的地区,因当地人所用被面大多是现苍南县(原隶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县析出建县)印制的产品,因而称夹缬被面为"平阳被"。

        神奇夹缬制作难

        一块类似蓝印花布的夹缬被面看似简单,里面却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制作工序。温州夹缬是一个有机的循环生产体:手织土布、靛青打制、被板雕刻,最后才是夹缬制做,4个环节缺一不可。

        苍南蓝夹缬以雕刻着精美对称图案的木质夹板为工具,以民间土纺棉布为主要布料,以蓝草炼取的靛青为染料,所用的布料、染料、工具,都来自于自然界,生产过程从不使用任何化学原料,是一种"绿色环保产品"。这种夹缬,生产技术性强,生产流程环节相接,周密而考究。




        手织土布早已成了奢侈品。薛家作坊所用的棉布,大多为机织。偶尔指定要手织的,必得花大价钱到处央人织造。温州各处城乡的夹缬作坊,历来只提供加工,不参与市场经营:欲做夹被的人家自织土布,抱到染坊。染坊也就赚几个夹染钱。到了现代织物风行天下的时候,家庭主妇们最先放弃"唧唧复唧唧"。染坊为了生计,曾经雇工织布,制成成品后再出售。但传统手工生产在成本上无法和现代企业竞争,这些作坊挣扎了十来年时间,便关门大吉了。

        花版是该工艺的主要工具,印染一条夹缬,一般要用17块花版,正反两面都有图案,一块花版的正负面都刻着半幅版画,两块花版对称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花版上布满了明沟暗道,明沟就是花版上的凹陷部分,暗道是染液进入画面上的人物的眼睛、嘴巴等部位又不影响画面整体效果的通道。印染夹缬时,一块一块的夹版整齐叠压,白色的布对折夹在两块版之间,夹紧后,花版上凸起的花纹,挡住了染液,染液在花版明沟和暗道里流动染色,这样就在白布上印出了蓝白相间的美丽图案。

        这种花版的雕刻,技术要求相当的高,程序相当的复杂。首先要择定上好木材,选取有充分雕刻面积的树干,剥去树皮,锯成木板,再将木板切成板块。板块的长、宽和厚度可以根据实际用版的需要,但长、宽的比例要与纸张的开本相似,才能保证长、宽的协调。请木工将版面刨光、刨平。将刨好的板块放在水里浸泡一周左右,除去树脂。再根据版块的大小,在白纸上绘制好图样,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将样稿贴在木板上,用平口的棕毛刷将样稿横平竖直地刷,将样稿贴平贴牢,再根据图纸,用斜刀快速打出图案上的线条轮廓,继而用圆刀和平刀,从左到右敲出约0.4厘米深的沟线,基本凿出版面图案的坯样。再在坯版上细细地挖出一条条四通八达,能让染液通行无阻的明沟和暗道。雕好一块花版后,要将雕好的图纹用纸复制下来,贴在另一块木板上,作为相对称版块的图样,再雕刻出一块图案纹路完全相同对称版块。

        雕花版最为关键的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木板必须是生木板,雕刻时还要防止木板脱水产生裂隙,因此,必须在阴凉处雕刻,不能在直接日照下进行雕刻。二是雕花版之前,应先细心领会原图的精神和笔法,将图案默记于心,才能持刀如持笔,得心应手地把图案刻得传神。三是图案上的圆一定要刻成圆,直线要刻得笔直,平面、棱角要整齐,沟要成长方体,渠路要光滑,不能有任何阻碍。四是发刀时用力要均匀,下刀时要果断,雕刻眼神等细小部位时,要细致耐心,以防花点破裂。五是雕好的花版必须长期放在水中浸泡保养,并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花版若长期不用,为了防止虫孳,可在泡版的水池或缸内,放入一些明矾,也可在泡缸内放养一两条鱼儿。

        印染蓝夹缬的染料是靛青,靛青一直是提取中药青黛的主要原料,也是苍南蓝夹缬的主要染料,靛青来源于蓝草。我国历史上,蓝靛的种植制做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且地域广泛。木蓝属中的蓼蓝、松蓝、马蓝、吴蓝等,其叶和茎均可发酵成靛,现在均普遍被低成本易操作的化学染料所代替。在温州,中雁荡山黄檀洞村所产的靛青曾以质优色佳冠全地区之首。当年每到出靛期,各地染师必云集黄檀洞村,争相预定。随着各地染坊纷纷关门,黄檀洞村失去了主顾。现在虽仍种植,但已不再制成靛青,而是直接出售植株根部--板蓝根,村头村尾废弃的靛青坑随处可见。目前记录在册的,惟邻村里璋、赤水(土羊)尚有5户人家制靛。



        印染夹缬之前,要先将靛青加入水中发酵成染液,称发靛。发靛是夹缬生产的主要环节,发靛要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严格把握入靛、加灰、搅拌,酸碱度等每一个细节,才能把天然靛青染液配好。发酵的时间冬夏不一,夏快,冬慢,约需10至20天。主要通过观察靛缸里的水色变化而定。连续数天加靛,用手捞起一把靛水,若靛水呈深黄色,即达到了可印染的有效浓度。

        印染是夹缬生产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就是将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对折放在花版中间夹好,再连版带布泡在发好靛的靛青液浸泡染色的过程。需要经过整理布料、参花版、入染、氧化、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稳固的花纹等过程。染坊是印染夹缬的主要场所和载体,染坊的核心部位是染台。染台由八只染缸组合而成,染缸高1.25米,大腹尖底,口径约1米,腹径约1.08,底径约0.6米,大腹主要是为了增加染液的容量,尖底能使渣滓集中沉淀于底部,以免与布料接触,且有利于清理多余的沉渣。

        此后整理布料、参装花版,将白布一层一层对折,而又一层一层夹入花版中间,直至压好17块花版,并用铁框框紧、固定好。入染时将参好的布和花版抬上染台,并用杠杆吊起,作相应的整理不使布与布之间互相套叠黏,将整组的布和版浸入染缸,半小时后要吊起染布氧化,再浸染与氧化。染好一条成品缬布,先后共要进行8-16次的浸染和氧化。



        染色过程结束,将布版组抬离染缸。用清水冲洗布版组至不见染色流出。取一小堆棉花之类易吸水的物品,将布版组横放在上面(有长布间的一头朝下)。待水干后,拆解夹缬框架,并卸版取布。染好的布蓝白分明,图案清晰。把取下的布拿到流动的溪水中冲洗,直至不见染料的颜色漂出即行。再找一块平地,将布摊开晾干。完成染制过程。

        苍南夹缬是苍南县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蕴涵着浙南人民的勤劳智慧、风俗习惯和审美理想,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工艺之一,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来源:中国文化网

      更多...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更多...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5(s)   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