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13 11:58:07 来源:网络
第一批非遗名录-民间舞蹈:龙舞
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浙江,广东,重庆,四川
编号:Ⅲ-4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为一种文娱活动。唐、宋时,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演形式,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龙舞·铜梁龙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
重庆铜梁"火龙"被冠为"龙舞"之首,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每到元宵节,人们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购买火药,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种火焰表演。最长的火龙长达40多米,表演时场面壮观、惊险奇特,受到群众的格外青睐。首先,它风味独特、套路多变。交织的火花、炸鸣的鞭炮、激烈的打击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调动着人们的观赏热情。其次,贴近民间生活情趣。舞龙手赤膊上阵,拼搏向前,阳刚气十足,反映了人们对火热生活的热爱。再就是民间传说认为,火烧龙火花袭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气,可为来年祛病免灾,事事称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响,舞龙人和观龙人就越有兴致。
铜梁龙舞有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极强。
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
二、龙舞·湛江人龙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湛江市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1、历史溯源
历史古籍《海康县续志--风俗》记载:"龙舞,舞龙者一人为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手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第抬向街直走,则念曰: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
湛江的"人龙舞"始于明末清初。 据当地老人讲,东海岛的民间有一种说法:逢年过节看大戏或逛圩街,小孩都喜欢坐在大人肩头上,手拿零食或小玩具在老街一路招摇。艺术产生于游戏。农闲时为寻开心,大人便扛着小孩与另一对父子在康王庙前斗力斗智,谁先把谁拉倒就胜出。后经人点拨,围绕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做文章,"人龙舞"由此应运而生。
另有传说, 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于鼎盛。
旧时村里男人很热衷舞人龙,老街东西两头也就按地形分成两条人龙。平日,两条人龙的成员相安无事,但到中秋前夕相互就不再搭理,皆因两条龙都想争最长最强,以便搏得"雄龙"之称(出演人数少的一条龙就是"雌龙")。这就是人龙的"雌雄之争"。正因如此,"人龙舞"更是声名远播,踊跃者众。
2、人龙舞的特点
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人龙舞"作为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起来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环环相扣、负载而舞,怡己娱人时需要的是气力和耐力。因而两地舞人龙的乡民们,都有练武的爱好,身强力壮的基础。此乃"人龙舞"生龙活虎的必要条件。
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成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龙舞的现状
时代变迁,人龙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它进行尽快抢救和整理。
三、龙舞·汕尾滚地金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尾市
根据广东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1996年,南溪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并在国家和省级地区的重大活动中多次获奖。
四、龙舞·浦江板凳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唐代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其弘扬传承期。
1、历史溯源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干旱,到了井枯、河干,大地一片干枯,渴死的人不计其数,人们祈求天上能下场大雨,可不管怎样,雨总是下不来。这事被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在眼里,看到万物枯死,生灵干死,它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在当地下了一场大雨,万物复苏,人们得到了解救,可水龙由于违反了天规,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后来,直至现在,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了。
2、板凳龙的特点
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为此八十多只花灯的图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一条长长的灯龙,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与哲理、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
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龙头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高2米,长4米,外面裱上棉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而龙头造型不一,灯头高约二点七米,有缄口与张口之分,胡须有白、黑之别。白胡须灯头称为老灯头,张口翘舌黑胡须灯头,表示年轻。龙身由木板连缀而成,龙身上有拱门壳,裱以棉纸,里面有几支红烛。元宵夜会演,黑胡须灯头提早进场先行串演,白胡须灯头入场后,它同时陪迎三圈结束时黑胡须灯头提前退场,谓年轻礼让年长之仪。
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十一种不同的形态。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
3、传承意义和现状
浦江板凳龙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融汇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民间形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浦江板凳龙身上,使它的传承陷入窘境,亟待抢救与保护。
五、龙舞·长兴百叶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长兴县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高潮。
1、历史溯源
"百叶龙"源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苕溪岸边住着一对农家夫妇,妻子怀孕生下一个四脚蛇形怪胎。村里族长说是妖怪,命人丢入荷花池里。之后,每当母亲来到池边淘米时,小蛇便游上来吃奶。一天族长碰见母亲在喂奶,他冲上去一锹斩断了蛇尾。霎时间,天上乌云翻滚,四脚蛇想上天,无奈无尾上不去,这时池边飞来一只蝴蝶粘在它的尾部,帮助它飞上天。四脚蛇升天成龙后,每逢此地久旱无雨,便为故乡降雨,消除旱灾使庄稼获得丰收。长兴一带老百姓为了感谢它,就用彩布做荷花瓣龙鳞和蝴蝶龙尾,制成长兴特有的"百叶龙"。每年春节,人们都舞龙来纪念和庆贺,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2、百叶龙特点
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舞蹈表演开始由荷花灯、荷叶、蝴蝶串舞,展现出夏日里一池盛开的荷花随风荡漾。在荷花忽聚忽散中,荷花连接成龙突然腾空而起,荷叶变成祥云。顿时一条鲜艳夺目的彩龙,翻滚在蓝天白云间。每一种花灯都具有两种形象,如聚宝盆花灯翻过来就变成了龙头;荷花灯相连即变成龙身;蝙蝠灯翻过来变成龙尾;寿桃灯翻过来变成龙珠;十二只花瓶灯翻开变成云片。
舞龙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将中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完成一个完美的舞蹈过程,展出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
百叶龙的表演方式也划分为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复杂,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踩四门、剪刀阵、走四角等,主要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
3、百叶龙现状及传承
1957年,百叶龙荣获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特等奖,由周恩来总理推荐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演出,荣获金奖,2000年又获"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
长兴百叶龙作为中国汉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时代的变迁给长兴百叶龙的有序传承带来了影响,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生存危机。为保护、传承百叶龙艺术,长兴地方政府未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个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共创特色文化品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六、龙舞·奉化布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奉化市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相传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是由敬神、娱神等逐步发展而来。奉化布龙用竹篾制成骨架,又以布料作龙面、龙肚,故名。
1、奉化布龙制作
奉化龙以山竹制成骨架,以布料做龙身、龙面,故名"布龙"。最初的布龙,只是将稻草捆扎起来做成龙的形状,慢慢的,村民们在龙身上覆盖一层当地出产的普通土彩布。后来,艺人们对龙的造型进一步改革,在龙身蒙上龙肚布,染上色彩,印上龙鳞,装上龙爪,使原来比较简陋呆板的土布龙越来越漂亮,成为今天这样鳞光闪闪、栩栩如生的"中华神龙"。
2、奉化布龙的艺术特点
奉化布龙长度有9节至27节不等,一人持一节,因此可以不受场地限制表演。其舞姿变化多端,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40多个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三个过渡动作。舞蹈动作有盘龙、龙抓身等诸多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等技巧。
奉化布龙主要分为形、舞、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辅助材料,制成真龙般威武的布龙;"舞",舞龙者运用滚、翻、伸、跳等全身动作,舞出龙的各种姿态与气概;"曲",借不同情绪的音乐,表达出不同舞蹈气氛。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
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为大江南北的龙舞所移植。
3、奉化布龙的现状和传承
奉化布龙以前曾出现过全县户户有人学舞龙,村村有舞龙队,乡乡四时八节赛龙的盛况,一个县里舞龙队曾达100多支。1955年,奉化布龙还"舞"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增多,年轻人对传统艺术也缺乏兴趣,奉化布龙曾一度衰落,舞龙人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近几年来,随着乡镇社区文化活动的日益兴旺,奉化布龙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奉化一些学校把舞龙作为一个体育课目来教学,从而使奉化布龙后继有人。目前,已在奉化的条宅、楼岩、城东等小学和奉港中学培养出7支"娃娃龙"和"青年龙"。另一方面,奉化还利用社区文化活动这一舞台,在乡镇和城市社区中成立舞龙队。溪口镇茗山社区还成立了宁波市第一支"妈妈舞龙队"。如今,全市已有舞龙队30余支,男女老少队员达3000多人,仅300多人口的岳林街道周家村就有100多名舞龙好手。
与此同时,奉化布龙还一直在创新上下功夫。原来的布龙以九节龙为最盛,但随着广场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九节龙显得过于单薄。为适应广场表演的需要,现今的布龙长度已增加到27节。另外,在舞龙的时候还增加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舞蹈动作和优美造型,从而使整个表演气势恢宏、美不胜收。
至今,奉化布龙已多次赴京或外出参赛和演出,并先后获得全国龙舞艺术节最佳奖和"玉玺杯"奖、全国万里长廊现场会比赛金奖、"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银奖等奖项。奉化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
由于奉化布龙的文化价值较突出,且民间流布的生态环境面临潜在的危机,故地方政府已将它率先列入保护范畴。1990年,奉化布龙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七、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泸县
泸州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雨坛乡,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乡亦因此得名,雨坛彩龙也在民间作为吉利祥和的象征,口碑甚佳。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1、雨坛彩龙的艺术特点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
雨坛彩龙表演中套路丰富,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雨坛彩龙的传人们不断更新、丰富表演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整个表演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鉴于此,"雨坛彩龙"曾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2、雨坛彩龙的现状和传承
泸州雨坛彩龙历史悠久,是地处龙洞山的雨坛人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物,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并于1985年,被国家编入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新中国建立后,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曾参加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获得殊荣,并参加了在京举行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
以艺人罗银坤等罗氏兄弟为代表,构成了雨坛彩龙的传承人系统。在当代,这个传人系统大大拓展,不仅有一批青年人加入,而且重庆、铜梁、成都等地还派人来学艺,雨坛彩龙的流布区域由此得到了扩展。时下,雨坛彩龙同样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急需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
来源:中国文化网
|
- 艺术图库
-
- 艺术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