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技艺传承 >>
      分享到: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父子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09 11:41:19 来源:网络

          (1/4)

          (2/4)

          (3/4)

          (4/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推开办公室的门,只听大家叫他“王老师”。在那里,王建中的身份是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管委办副主任。

        与王建中握手,他手指上的老茧,那么坚实。它们透露着他的另一个身份———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

        王建中说,他和剪纸的缘分是从出生起就结下的,而这份缘来自他的父亲,有着“江南神剪”之称的王子淦。

        曾经,小小的剪纸是父亲养活一家人的“饭碗”,对剪纸,王建中心怀感恩。

        后来,薄薄的剪纸承载着厚重的父子深情,手握剪刀,王建中知道掌心里握的是传承的使命。

        现在,缤纷的剪纸已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王建中说,这把剪刀还要继续传下去……

          剪刀在父亲手中被使得出神入化

        父亲的“纸上”人生,是从八仙桥起头的。那时候,来上海学艺的王子淦在八仙桥、城隍庙一带摆摊,剪纸是他养家糊口的“饭碗”。

        解放前,上海人时兴穿绣花服饰,鞋、帽、衣服上都流行刺绣。“万事如意”、“四季平安”、“松鹤延年”、“福寿双全”、“鸳鸯戏荷”、“龙凤戏珠”,都是当时深受喜爱的图案。而这些刺绣图案就是由王子淦这样的民间剪纸艺人剪出来,再卖给那些绣花女。

        每逢春节,上海人喜欢在菜肴和水果盘上放上象征“黄金万两”、“年年有余”等好彩头的剪纸礼花。除此之外,婚礼用的“喜花”、长者过生日用的“寿花”,也都要用到剪纸。民间剪纸艺人们便练就了应时应景,按不同需求即兴剪纸的本领。

        从那时起,王子淦一剪就是60年,一把剪刀从不曾离手。

        解放后,民间艺人们迎来了艺术的春天。王子淦成为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员。他把家也搬到了办公室,一个人通宵达旦地剪,房间堆积的纸屑常常有半寸厚。

        一心埋首艺术创作,王子淦的剪纸摆脱了过去刺绣花样的局限,花鸟鱼虫、山水瓜果、人物走兽、都市人喜爱的时尚图案,都成为他剪下风光。

        年幼的王建中是父亲的忠实观众。站在父亲身边,他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王建中记得,父亲剪纸从来不打草稿,一把剪刀在他手中被使得出神入化。

        在王建中眼里,父亲的剪纸是“活的”,他剪出的动物都透着一股灵性。他剪“五牛图”,牛的姿态各不相同,造型古朴;他剪猫头鹰,整体轮廓近似于一个对称的“心”字,身上的羽毛全是图案化的,远观近看都十分有趣;他剪蛇,用的是曲折蜿蜒的藏卧式结构 ,蛇身上的花纹是几个有规律的三角形,形态独特极了。

        突然觉得父亲这把剪刀是那样沉

        王子淦欣喜地发现了儿子对剪纸的喜爱。他把王建中送到上海市少年宫学习绘画,并亲自磨了一把剪刀送给儿子,教他一些简单的剪纸技术。

        就这样,王建中的少年时光在画画和剪纸中度过。

        然而,人生的拐点来得难以预料。

        那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响彻全国。年轻气盛的王建中毅然放弃了留沪名额,偷走了家里的户口本,到派出所注销了自己的户口。等到父母发现,为时已晚。

        那时候,王子淦在单位里已经不能剪纸了,造反派把他分配到食堂去切菜、做杂物。可他白天握着菜刀,晚上回家还是离不开心爱的剪刀,一个人在灯下悄悄地剪。

        王建中要走了,王子淦找出了当年的那把剪刀。

        “儿子,还是把它带上吧。”

        王建中惊讶地看着父亲,没有伸手去接。

        沉默。

        “拿去派别的用场也好。”父亲淡淡地说。

        伸出手,王建中突然觉得这把剪刀是那样沉……

        一别五年,在淮北平原的小村庄里,在挥汗如雨埋头劳作的日子里,剪刀只是一把剪刀,派别的用场的剪刀。

        “文革”结束,王子淦又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剪纸的世界,他的艺术迎来了新高峰。潜心钻研,王子淦把南北剪纸的灵秀与大气糅合在一起,创作了大量新作品。他的海派剪纸既带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时代气息。渐渐的,那个曾经在八仙桥摆摊的民间艺人已历练为剪纸艺术大师,“江南神剪”的名字流传至今。

        也是在那段日子里,王建中从农村回到了上海。他考进了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留校,王建中成了一名理工科教师。

        手指不再灵敏,心却异常热切

        不知道是从哪天起,王建中发现父亲老了。也许是因为父亲的某个背影,也许是父亲一缕新长的白发。

        有时候父亲会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再开始学剪纸,怎么样?”王建中总是一笑置之。

        其实,王子淦也知道,儿子到了这个年纪再学剪纸,很难。

        由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王子淦病倒了。王建中奔走在家和医院之间。夜里,他在病榻前轻轻抚摸着父亲的手。他第一次觉得父亲的手是那么柔软,而他手指上的老茧竟是那样坚实。

        轻轻触碰着那些剪刀留下的印迹,王建中心头一紧,难道父亲倾注一生的海派剪纸就要在这双手上失传吗?

        回到家,王建中再一次找出了那把剪刀,一别20多年的剪刀。

        学生、同事、朋友,没有人知道王建中又开始剪纸了。

        每天下了班,他就躲进书房,从晚上7点一直剪到凌晨一两点。

        他知道,自己已经38岁,手指不再像孩子那样灵活敏感了,但心却异常热切。

        也许是剪刀上残留的父亲的余温,也许是父亲手上的老茧,使他一刻也不愿停歇。

        拿出父亲的剪纸作摹本,已近中年的王建中从最基本的刀工开始练起。可薄薄的一张纸总是转也转不动,小小的剪刀一点也不听指挥。这双曾在农村经历劳动锻炼的手,拿起剪刀来却是如此笨拙。

        艺术之路从来没有捷径,要前行,就要耐得住寂寞。

        除了看书,王建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定受寂寞和孤独,痴迷于剪纸世界。废纸、旧报纸、旧杂志都是他练习的材料,每一个造型他都剪了又剪,不断地分析比较,琢磨用刀的方法,研究造型规律。

        听说儿子开始剪纸了,王子淦有些不相信。虽然家里人人都喜爱剪纸,但真正愿意沉下心来钻研的却没有。他以为,儿子这次也只是玩玩而已。

        一晃十年。

        王建中选了几件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拿给父亲看。躺在病床上的王子淦接过儿子的作品,双手微微颤抖,连说几声“想不到”。

        他想不到,儿子这一“玩”,就是十年。

          真正的艺术必定肩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开拓

        十年磨一剑。

        2001年,默默无闻的王建中从自己的剪纸世界中走了出来,第一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展,一炮打响。

        赞誉、奖励纷至沓来:在南京第一届民间艺术节上,他的剪纸赢得了最高奖;在北京举行的剪纸艺术展上,他的作品获得了银奖。2005年,王建中荣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上海首批41位工艺美术大师中的一员。

        大师,从来不是玩转技术的工匠,也并非满足于既有作品的重复者。

        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技术的堆砌、形式的完满,而必定肩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开拓。

        王建中不再满足娴熟的技巧、灵巧的刀工,他要构思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图案。他一心想的是,怎样才能继续彰显海派剪纸的特点与精髓。

        王建中说,剪纸历来是中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作为一门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在上海的生根开花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物。

        北方的传统剪纸大多是象征吉祥的图案,带有强烈的传统意味。而海派剪纸则是从窗花、刺绣等实用艺术中脱胎而生,往往并不拘泥于传统符号,题材和构图都较为简洁现代。

        更为独特的是,海派剪纸无论作品大小、繁简,都一剪到底,从不下第二剪,而且所剪的花草、动物,都是连着的,不会间断。

        与传统的大红剪纸不同,海派剪纸最特别之处就是讲究嵌色构图。广告宣传纸、报纸、信封等“废纸”,都能作为创作的材料,利用纸张原有的色彩“因地制宜”,构思出作品的色彩和形态。

        王建中就是一个喜欢收集“废纸”的人,只要是带有色彩的纸张都能成为他的材料。在他手中,剪纸不再是清一色的“红”。

        色彩的变化,使他的剪纸焕发出特有的光彩。细细一看,细节处还是传统的月牙纹、锯齿纹、旋涡纹,题材还是人见人爱的生肖,但特别的色彩搭配、夸张的造型、简洁现代的构图,成就了海派剪纸特有的美感。

        聊到兴处,王建中随手拿起一张“废纸”演示起来。

        只见他右手持剪,左手运纸、推纸,灵活而有节奏地飞快转动,每一转都精准到位。手中的剪刀虽“原地不动”,但却似水中畅游的鱼儿,游刃有余地穿梭在纸间。一分多钟,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就跃然眼前。

        在王建中看来,剪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艺术。海派剪纸的一大特色也就在于很强的表演性。艺术的构思、手的运用、剪刀的操作、纸张的转动融为一体,精妙的作品一气呵成而神形兼备,这才是剪纸艺术的最高境界。

        说不定,儿子将来也会喜欢上剪纸

        2007年,王建中被文化部评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传承,从来不是盲目的继承。王建中说,如果祖先留给我们什么,我们就依样画葫芦剪什么,那剪纸就丧失了艺术的魅力,而沦为一种机械的操作。

        传承,当然更不是在“创新”的名义下丢弃传统。让王建忠忧虑的是,现在不少剪纸作者都热衷于将别的艺术种类的语言搬到剪纸艺术中来,这其实是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剪纸最基本的特性。如果懒于创作,一味地把看似复杂的连环画、版画照搬下来进行描画,然后再进行绘画式的刻制,那就丧失了剪纸原有的魅力。如果急功近利地用单一的“刻纸”来取代“剪纸”,使其丧失了特有的技艺和语言,那剪纸就会名存实亡。

        说起剪纸的未来,王建中有些激动。在他心里,始终忘不了当年离家去插队前的那个夜晚,忘不了父亲把剪刀递到他手中的那一瞬。

        每每想来,都觉得那剪刀承载着的不只是深深的父子情,更是艺术传承的希望。他说,虽然自己曾经和剪纸失之交臂20余年,但海派剪纸总算还能在他手里延续。

        如今,朝九晚五的王建中是同济大学的一名行政管理者,但在业余时间他会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剪纸的世界中。在办公室里,他还悄悄收下了“徒弟”。

        更令王建中欣慰的是,儿子虽然一直忙于学业,无暇剪纸,但自己的外甥女却对剪纸情有独钟,从小练习剪纸的她,已经剪得颇具特色。

        看着心爱的剪刀,王建中说:“你看,这把剪刀用了磨,磨了再用,已经跟随了两代人。说不定,儿子将来也会喜欢上剪纸。”


        来源:中国文明网

      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1(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