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技艺传承 >>
      分享到:

      连城木偶:走过风雨百年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17 15:42:14 来源:网络

        福建省连城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连城木偶戏班‘老福星堂’创办,徐象球任班主,全班有艺人12人,演出的节目有《白蛇传》《郭子仪拜寿》等传统剧目。”也就是说,从连城木偶戏班创办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走出山门

        让连城木偶走出山门的功臣是徐传华。徐传华是连城木偶的第三代传人,中国三大木偶表演艺术大师之一,生于1929年,12岁开始学艺。1954年,徐传华被省里选派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剧会演,《大名府》荣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正月,徐传华又被选派到北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9月,徐传华被选派参加国家出访团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等国家访问演出。徐传华精湛的木偶表演艺术,蜚声国内外,被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誉为木偶大师。后来,徐传华表演的木偶戏《大名府》中“过关”一折,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文革”期间,连城木偶毁于一炬,艺人遣散返乡。直到1978年4月,连城木偶复办剧团,由徐传华任团长。1980年,徐传华收木偶表演新秀李明卿为弟子,将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木偶表演技艺传授给李明卿。

        特色鲜明

        具有百年历史的连城木偶,融合了浙江、江西的提线技法,结合当地流传的闽西唱腔和民间小调,经过几代人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以提线为主,杖头、布袋、皮影为辅,唱腔采用闽西汉剧调,分生、旦、丑、净等角色,乐器有铜锣、鼓、头弦、唢呐、二胡、扬琴等,从单一的空腔班到有完整乐队伴奏的板腔式,木偶提线也从5根到现在的最少14根、最多36根,全堂木偶从18个到现在的36个,木偶身高从30多厘米到现在的1米多(我省提线木偶中块头最大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连城木偶戏出现了“王乞佬”喜剧角色,他布衣袒胸,造型奇异,动作滑稽,每至一地便用当地方言道白,往往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徐传华的木偶表演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如他在主演《水漫金山》中,把小和尚演得栩栩如生,小和尚一举手、一投足,几句道白,就给人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时喜、时惧、时怜,感情变化曲折,使一个徒具躯壳的木偶活了起来。又如其中“灌药”一场,白娘子灌药救治许仙,一会儿端脸盆、取毛巾为许仙揩拭脸面;一会儿生炉火、熬药汤;一会儿又端起药来,用手一触太热,立即拂药、吹药,稍凉后再灌至许仙口中。纤纤木手,竟脉脉含情,动作细腻生动,惟妙惟肖。

        1955年徐传华受文化部聘请,到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任教,此后还到泉州等地授艺。泉州木偶原有关节,徐传华把关节卸下,提起没关节的木偶表演照样栩栩如生,“你瞧,徐老师不用关节,也能把劲使出来!”在场的同行赞叹不已。

        亟待抢救

        由于受到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冲击,连城木偶日渐衰微,流传百年的这项民间艺术面临“绝唱”。连城木偶剧团的李明卿、吴景荣、林武河等人开始了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和创新。

        写字不稀奇,可是你见过通过提线木偶来写毛笔字的吗?李明卿能让木偶流畅自如地写毛笔字,独创了“木偶书法”技艺。他左手控制木偶的全身,右手控制着木偶的右手,小木偶“走”到事先准备好的书写台前,利索地伸出小手,握起一支中楷羊毫笔,往砚台里蘸墨、舔笔、悬腕书写,一分钟时间,李明卿就让小偶人写出了“价值连城”4个大字,布局均衡,收笔利落,可算是一幅墨宝。李明卿说,自己从当年提线木偶的小有名气到能让木偶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被作为“中华一绝”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经历了10多年的艰辛。他的“木偶书法”技艺曾受邀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香港等地表演,引起轰动,被赞誉为“世界首创、神州一绝”。目前,他正在苦练“木偶国画”,从梅、兰、竹、菊开始,实现其“线偶笔底写乾坤”的美好梦想。

        连城县木偶艺术团另一位大师是吴景荣,他能灵活操控华南虎木偶倒写书法。在一张横幅白宣纸上,“华南虎”嘴咬毛笔,随着吴景荣的双臂运动,倒书出“预祝北京奥运吉祥”等大字,字字刚劲饱满,令人称绝。

        但是,自1988年开始,全国戏剧业遭遇空前危机,连城木偶剧团也不能幸免。连城木偶剧团原有19人,现在只有7人,再加上资金困难及单位体制关系,难以培养木偶艺术人才,连城木偶很可能随着老艺人的退休而失传,这不免让人心焦。

        来源:网络

      更多...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更多...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2(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