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02 11:05:35 来源:网络
“度戒舞”是瑶族“度戒”仪式中系列舞蹈的总称。
瑶族人民重历史、重道德、重礼仪、重宗教,对于下一代,能否了解祖先历史,品行是否端正,能否通晓各种接人待物的礼仪,能否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祭祀祖先和神灵等,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必须经过一个宗教性的仪式活动——度戒,然后才能被认为是本民族的社会成员,才能成家立业,享有参加社会活动的各种权利,将来死后其灵魂也才能“升天”“做官”。故此度戒仪式极为隆重。
度戒,蓝靛瑶叫“栽奢”,红头瑶称之为“度鳃”,多于腊月举行。蓝靛瑶男青年必须于婚前度戒;大板瑶、红头瑶、角瑶等支系则要婚后才进行,而且要夫妻同度,仪式期间不准同房,度戒以后一个月内不得吃荤。
在瑶族的宗教观念中,既有本民族的原生信仰,又受道教的影响,故度戒中又有“度道”和“度师”之分。即父亲为“道边”弟子的,其长子必须继承父亲戒业而受道戒;若父亲为“师边”弟子,其长子则必须受师戒;若父亲既是道边弟子又为师边弟子,其长于就师、道两戒同度。其他孩子可自由选择戒业。本文以师、道两戒同度的仪式为例。
度戒之前,主人要“煮酒择师”。即;用糯米蒸饭后拌上酒药,分成若干份(多为五、七、九等单数),然后装在几个瓦罐内(称为“师罐”),每罐配上一位要请的师傅的名字(通常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三天后,酒药发酵,若米酒不香甜者,便不聘为师傅;若米酒香甜者,主人家去聘请时,一般都乐意接受。
戒师多由七人组成,即:
道公——文师,穿黑底红镶边彩绣法衣,负责向受戒者传授经典历史和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仪式活动中为“文坛科”的主持者。
师公——武师,穿黄色法衣,负责宗教律典的传授和讲解。仪式活动中为“武坛科”的主持者,
引教师——穿蓝色法衣。负责向受戒者传授翻滚度戒台的技巧动作。仪式活动中为受戒者接受道法的引渡人和点教人。
童坛师——一般装束或穿红色法衣,负责布置坛堂、抄拟戒律文碟和度戒台的修搭工作;
保见师——戴假面,穿破衣烂衫,驼背,手持弓箭,意为受戒者之父亲。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之一。
证见师——男扮女装,背假婴,意为受戒者之母亲。是舞蹈主要表演者之一。
画字师——一般装束,负责整个仪式的经费开支,安排准备仪式过程中需要的实物和舞蹈道具等。翻度师台时,则肩扛雨伞和包袱,手拿经书参与舞蹈,意为受戒者之母舅。
以上七位师傅中,道公、师公、引教和童坛四人为主要的主事师傅。根据需要,还要再请上一些懂得教规教法的徒弟来协助念经、请神和跳神。
选好师傅,就根据受戒者的生辰八字择定度戒日期。之前,家长要先将孩子送到道公、师公和引教三位大师傅家中进行烧香拜师,然后将孩子拜托给各位师傅,让其轮流接受族规族礼的教育。一般是在每位师傅家中住三天。意为从烧香之日起,受戒者便已重新“投路”于形父腹内,每位师父“怀孕”三个月(一天为一月)。九天后再送到主人家中进行正式的度戒仪式,让其脱胎换骨成为新人。
拜师期间,师父要将孩子安顿在家中比较僻静的地方(多为楼上)。并规定:不许劳作,不准杀牲;要忌食油荤,素食淡饮。用以修心养息,默守规程;睡觉要侧卧,不得仰视上苍,出门要头戴蔑帽,低头行路,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得了望天空。
每当夜深入静之时,师父便将徒弟带到火塘边坐下进行教化,直至鸡叫两遍方能睡觉。传教内容主要是:做人不得伤天害理,天地皆有神灵,入靠天意而生,靠天意而灭。见事不能指天骂地;要尊敬老人,和老人同行时,天晴要跟在后面,天阴要走前面,帮老人开路打露水;为人要勤劳,不贪懒,不占人便宜;不得调戏妇女,不可欺负弱小等等。整个教化期间,徒弟只准静思默记,不得插话或提问。
文师传教一般只需三天,然后转到武师家接受宗教礼仪的教诵,直到熟记并理解之后,再转到引教师家,接受度戒仪式中的技巧训练,领受每个仪程中的要点,注意克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传教结束的最后一天,便是“起师”的日子。届时,师傅们要各自在家举行仪式,叩拜祖先,拜别父母和妻子。然后酒祭神刀,撒米“借调”天兵神将,敲锣打鼓奔赴主家。同时将孩子一并送回,正式举行度戒仪式。这天,家族及亲友都要来参预仪式,以示祝贺。
是日子夜,主事师傅(正戒师)将受戒男孩叫到坛堂中央,用被子将其从头盖到脚,并手持“告板”和铜铃,盘腿端坐于席垫上。然后,正戒师持鼓,另外三师持锣、钹、铜铃和令简等,面向神坛一字排开,由正戒师向神位汇报:“这个孩子经过教化已经成人,能通情达礼,来日必成大器。今遇良辰吉时,打动鼓声,上不犯天,下不犯地,不犯师、主两家。当生本命,元辰星君,日午灯笼,度戒坛内,洪恩大会,打动鼓声,奏转诸位神灵,求祖先保佑!”然后众齐呼:“吉日良利之时!”正戒师击鼓三声,表示动鼓开坛,随后鼓锣齐鸣,开坛唱经,跳起请神迎神舞。整个坛堂,左为文坛科(即“道边”),右为武坛科(即“师边”),在阵阵喃诵经文的韵律和节拍声中,各自按着不同的程序,不断变换着手中的法具,或单人舞蹈,或双人舞蹈,或三人舞蹈,时而环绕成圈,时而排列成行,时而跑花穿棱。鼓锣阵阵,法衣飘逸,伴随着场外姑娘们唱起的程序内容歌,使得整个坛堂形成一个极为热烈的歌舞场面。当受戒男孩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静坐后,就送回原处休息,而跳神的师傅们则通宵达旦,始终不停。
拂晓前,师傅们再次将受戒男孩带到坛堂,唱起〈引光歌》,跳起〈川光舞》,表示“川光童子降坛中”。在这里,受戒者已作为“鬼神童”,跳《罗帛舞》,让其骑上神马上梅山(即梅山教三元教主居住之洞府,罗帛为神马)寻求法主学法术。天亮后,就到屋外翻滚戒台,表示再次投生人间。
第二天早晨,主事师傅挥舞法剑于屋前斩妖杀邪后,众位师傅便敲锣打鼓,簇拥着受戒者走出屋外。道公与师公于前开路,引教师牵着受戒者,另有两人为他们打着伞,边舞边向度戒高台走去。
“度戒台”,是用四根圆木搭成的一座3米高台,意为“五台山”,又叫做“云台”。当众位师傅带着受戒男孩围云台舞蹈三圈后,引教师就从台后的楼梯爬上云台,边舞边喷甘露水,表示将戒台洗干净。然后,道公与师公各立于楼梯两旁,念动咒语并一板一拍地由下而上指引楼梯(过去曾为“刀梯”),让受戒者在引教师的引导下,每步都上左脚,慢慢爬上云台。接着,除道公和师公外的众位师傅就在云台下表演起《狩猎舞》来。据说通过此舞的表演,既可驱逐一切妖孽,保证度戒成功,又可在将来的狩猎活动中得到“猎神”的保佑。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视云台的四根圆柱为树木,穿行于森林之中,云台上的受戒者要密切配合表演者(不准笑),使表演既严肃而又风趣。最后,四位主事师傅纷纷向表演者敬酒,以示感谢。
接下来,就是云台的翻滚仪式(即“度师”)。云台下,九位成年男子拉紧一张藤网,网上铺有三位主事师傅带来的棉被,男扮女装的证见师抱着假婴站于藤网之旁。云台上,受戒男孩两臂紧抱双腿,全身卷曲,箍成一团。这时,师公道公站于云台两旁,手举法刀,口中念念有词,一声令下,男孩便在引教师的指导下急速往后仰翻,从云台上滚落到藤网之中,意为从天降生,落入天神之母腹(棉被象征母腹)。
此仪式极为重要,若男孩落入网内仍身不散、手不松,则表明师戒度成功,师傅们便将男孩扶起,轮流给他喂上一口糯米粑(意为母乳)。若男孩落入网内便两手松脱,四肢朝天,就说明师戒度不成功而成为一件终身憾事。
度完师戒,师傅们又带领受戒男孩围云台舞蹈三圈后回到堂屋外,让其跪听童坛师朗诵贴在门旁的榜文,以阐述家中的经济情况及父母养育之思等。此时,保见师手拿弓箭,证见师身背假婴到围观者中逗笑取乐。若保见师将弓套于谁之头上,并声称孩子没有奶吃,那么谁就要给予一定的礼钱表示心意。
榜文读完,受戒男孩就步入堂屋中央,三拜祖先后坐下,进行“度道”仪式。首先,师傅们敲锣打鼓围着受戒者边唱边跳。跳完后,童坛师拿来一把木梳和三枚铜钱,由道公将三枚铜钱用线拴在受戒男孩的头顶上成三角形。然后用木梳给他梳头,若梳东方就面向东,若梳西方就面向西,共梳四个方向。梳完头,道公含上一口酒(或水)喷在男孩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另外三位师傅便分别用剪刀剪下拴着铜钱的三束头发。铜钱落地,要马上检验“铜钱封”的结果(即看哪面朝上),以确定道戒的吉利程度(分大吉、吉和小吉)。若剪下铜钱受戒者就口鼻流血,则视为大凶。
受了道戒、师傅们便给受戒者戴上红顶(即头御),转三转以示升戒。然后,将两卷戒文(瑶语称为“阴阳碟”)重合在一起,放在一张小方桌上,边打开边向受戒者朗读,共为十大戒:
第一、不得冒犯盘王祖先。第二、不得骂天地日月星辰。第三、不得杀人放火,枉杀无辜。第四、不得隐经瞒教。第五、不得贪财恋色,调戏妇女。第六、不得嫌贫爱富。第七、不得辱骂师友。第八、不得怠慢父母。第九、不得拦路抢劫。第十、不得成师就忘了师思。
以上十大戒,根据支系的不同,可能顺序稍有出入,但内容基本一致。
受戒者对十大戒必须无条件接受,并一式四份,分别盖上“三清道公印”和“三元师公印”以及引教和受戒者本人的手印。然后,当堂烧毁一份,两位师父(道公和师公)各留一份,受戒者终身留存一份,直到将来归世之时置于胸部随棺而葬,表示到了阴府还要进行对照检验。至此,度戒男孩方可抬头看天。这时,屋内歌声四起,师傅们领着受戒男孩载歌载舞,当歌舞达到高潮时,主事师傅便发出“哦一嗬”的吼声,于是,安排在一旁伴唱的歌男歌女便歌声顿住,纷纷抓起五谷洒向舞场中央,以示祝贺。
最后要进行送神仪式,以禀告临坛到位的天庭地府诸位神灵撤班退位。然后,师公与受戒者跳起双人舞,并边舞边用“倒罢棍”(法杖)和法剑捣毁圣殿,撤除坛堂,“安龙接祖”以重设祖先神位。到此,度戒仪式全部结束。
晚上,受戒男孩要与师父同桌就餐,并请来师母一同入席。席间,徒弟要先向师母行礼(叩头)敬酒说:“请师母喝下这双杯酒!”师母便对徒弟说上几句封赠的话。然后,徒弟向师母发誓,保证“愿忠于师父,遵守戒规”等。可见,瑶族的“度戒”,既有为受戒者消灾祛难之意,又有发展徒弟以继承师父戒业之目的。
受戒后,师父要为弟子取戒名。瑶族度戒取戒名有一定的规律,即祖辈排行五代一轮转,辈字不可乱用。如受师戒者,按“院、应、显、法、胜”五字排行;受道戒者,按“妙、经、玄、通、云”五字排行。而大板瑶,受戒后所取法名则必须要带一个“郎”字。
由于度戒仪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宗教祭祀活动,而仪式活动的主持者——道公和师公,就是舞蹈的表演者。虽然两者的舞蹈步法有相同之处,并在舞蹈中相互借用,但道公舞属于文舞(即道边),师公舞属于武舞(即师边),所以,在服饰的穿着上、道具的运用上以及动作的韵律特点和舞蹈的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如下明显的区别:
第一、服饰穿着上的区别。
道公信奉道教,故其法衣为一件黑底红边开襟方形无袖贯头衣。其衣前襟左、右各绣一条头朝下的五彩祥龙,后背绣有最高天界“无极至尊”居住的大罗宝殿,上端是乘鹤飞升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及二十八宿星座名称;下端是宝华山、龙虎山、武当山、昆仑山、坭盖山及四个伏羲八封图;中部为五山九庙七十二位得道真神面朝“三清”虔诚站立。
师公信奉师教,尊梅山法主唐、葛、周三将军为其师主,属巫教的梅山教。师公经文中唱到:“上元唐相着黄色,中元葛相着衫红,下元周相着青色,三师穿着不相同。”故师公的法衣皆为黄、红、青(蓝)三色,其中武师(即大师公)穿黄衫为上元法师,是武坛科的主持者;童坛师穿红衫为中元法师,是受戒者的监督人;引教师穿蓝衫为下元法师,是受戒者从阳人托化为“鬼神童”后在阴宫中一切行动的引渡人。
第二、道具运用上的区别。
度戒仪式分文坛和武坛,文坛属道边,武坛属师边。仪式中,坛堂一分为二,左坛堂为文坛,右坛堂为武坛,两坛同堂起舞,但在道具的名称和运用上都有不同。
道公以鼓、大锣、三清令简、老君杖、三清剑等法具为主,舞蹈皆为道具舞,有跳鼓、跳令简和跳法剑等。
师公以鼓、小马锣、铜铃、二元令简、法棍、法刀及罗帛、花带等,也为道具舞,但为跳鼓、跳铜钢铃、跳令简、跳法棍和跳法刀等。
由于鼓是瑶族主神盘瓤的化身,打动鼓声便能惊动诸神,所以师、道都跳鼓。但是,道公请圣用令简,师公请圣摇铜铃;道公接祖还斗用法杖,师公贺楼跳棍酬花娘;道公舞剑镇法坛,师公挥刀斩孽障。因此,道公和师公的法具不但在名称和使用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制作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如“道公的鼓比师公的鼓大;道公的令简弯,师公的令简直;道公的法校长(1.5米),师公的法棍短(40厘米);道公的法剑长,师公的法刀短。
第三、舞蹈风格上的区别。
度戒舞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道公和师公的步法和姿态上,即道公的步法姿态带着明显的“揉踩”之感,如踏罡星斗宿一般,具有遣神灵召之态,十分虔诚,故叫“踏罡”。而师公的步法在于颤跑,其舞姿在于颤抖,特别是膝部的屈伸带动全身的颤抖,同时双手舞动道具来形成腰部的扭动和上身在颤抖中的摇摆和晃动,颇具巫舞之风。
瑶族的度戒仪式分为“烧香拜师”和“坛堂授戒”两个阶段。拜师的最后一天是师父们“起师”奔赴徒弟家“授戒”的日子。因此,度戒舞蹈便从“起师入宅”开始,经“动鼓开经”、“召龙运水”、“请圣迎神”、“安坛川光”、“度师乐儿”、“度道乐花”、“倒罢川光”、“安龙接祖”等,共计十个程序。
度戒舞主要以鼓点进行伴奏。其中,道边以喃诵经文为主,师边以唱经跳神为主。因此凡有钱和大锣参与伴奏的皆为道边鼓点,凡以马锣参与伴奏的就为师边鼓点。
来源:新华网
|
- 艺术资讯
-
- 艺术图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