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艺术流派 >>
      分享到:

      扬州八怪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8-12-18 00:39:11 来源:网络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均有所了解。面对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遭际,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贫富不均面前,他们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当时清王朝又正处在所谓“盛世”,其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出仕则期望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绝意宦途或归隐,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因而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他们当中郑燮可为代表,留下了较多的言论,可谓“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现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之点是重视个性表现,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针对当时扬州商品交易和商人唯利是图的现状,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要描写对象,除了表现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绝俗等思想外,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并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郑燮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相邻近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罗聘携画至京师拜谒名流,所作8幅《鬼趣图》最受注意。次年南归,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农诗作,并作后记。三十八年(1773)路经泰安,与几位好友相遇,滞留数月,于次年返里。42~46岁间,曾游历鲁、晋、豫、鄂等地。47岁时,第二次赴京。其间,他曾画蜈蚣、观音、杜甫与韩愈像,又作过指画。在外漫游近10年,后因囊中羞涩而返里。返里后,仍以卖书画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应地方之请为重宁寺作大幅壁画,画中仙佛人物惟妙惟肖,传为名胜,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罗聘携幼子允缵三上京师。其书画不仅达官贵人求购,在京朝鲜人亦以重金收买。其时收入颇丰,但因豪爽挥霍,8年后还需别人资助路费,才得以返回故里。返乡之后,作《梅花记岁图》。嘉庆四年(1799)逝世。


          故居在江苏省扬州市弥陀巷46号。罗聘(1733-1799年)在“扬州八怪”中年辈最晚,但其画能兼擅众长,自辟蹊径,别具一格。罗聘把他在扬州的住所,称之为“朱草诗林”。宅第坐北朝南,系扬州传统的三合院结构。东侧住宅与花厅间用一长廊隔开,廊中原有六角形小门相通,现此门已闭,东侧房舍已改易。廊西为园,保存完好。园内北端有书斋两间,据称此斋即为“香叶草堂”,堂前原有池。书斋前西南依墙筑一半亭,原有晚清金石书画名家吴让之题“倦鸟巢”亭额,半亭之西有面东客座三小间,以短廊相接。罗聘及其妻儿均善画梅。“梅家画派”在此宅内生活了几十年。罗聘故居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修复。 


          《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 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 漫画。袁枚、姚鼐、钱大昕、翁方纲均为之题咏。兼能诗,有《香叶草 堂集》。妻方婉仪,子允绍、允缵皆善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 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康乾时期,在我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画派──“扬州八怪”,其思想性格和绘画风格,均有异于封建正统,带有明显的叛逆性和独创性,对近三百年来的画坛,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鹰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鲜,江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相当,二、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还只是一个属于扬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李方膺跟“扬州八怪”之翘楚郑板桥的友谊,除从上面提到的几人共同创作的《花卉图》,《三友图》已可略见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桥对李方膺的画艺极为佩服,评价极高。墨竹是郑板桥最拿手的绝技,但他《题李方膺墨竹册》仍认为李的墨竹“东坡,与可畏之”连画墨竹的圣手苏轼,文同都“畏之”,可见其评价之高。至于对李方膺最擅长的墨梅,则论述更具体,评价更高,郑板桥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题李方膺画梅长卷》中说: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为之,每见其大段大炭撑拄吾目,真恶秽欲呕也。睛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工,以口口矣。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画,乃真刻画。宜止曲行,不人尽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课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桥郑燮漫题。 在这幅画上,他还题了一首四言诗;


          梅根啮啮,梅苔烨烨,


          几瓣冰魂,千秋古雪。


          据郑板桥在同一时间所作《题黄慎画丁有煜象卷》(《板桥书画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馆)的跋语“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宝其主之笔墨如拱壁,而索题跋于板桥老人。”我们知道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岁时曾第二次来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访藏的主人的画,请郑板桥题辞。郑有感于他与李方膺原来的深厚情谊和郝香山对其主人的一片忠义,便欣然命笔,写了上引题跋和诗,郑板桥这次来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园”(金榜《海曲拾遗》),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绝两首。


          这篇题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画梅花之令人作呕;接着称赞李亏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并具体叙述其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最后表示对这幅梅画的“新枝古干,夹杂飞舞”十分倾倒,愿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课而后去”。这篇题跋写得如此具体深刻、充满感情,也反映了郑板桥跟李云膺结交已久,接触甚多,知之甚深,是他们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县后,在南京借寓项氏花园,题名借园,从此定居下来,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间整整四年时间,常与当时文坛泰斗袁枚,画家沈凤过从,谈诗论画,关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诗相送。诗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还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满衣,画梅人又逐飞。一灯对酒春何淡,四海论交影更稀。”所写确为初春景象,并明点“春” 字。李方膺喜画风竹。他的《潇湘风竹图》画一方丑石,几竿湘竹,竹梢弯曲,竹叶向一个方向飘动,显示出狂风大作的情景。


          画上小题诗: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李方膺画风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题《风竹图》中写道:


          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


          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


          《苍松怪石图题诗》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何处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经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他当地方官三十年,遭受过几次沉重的打击。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乐安知县任上,因开仓赈灾来不及请示上司,而受到了弹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兰山知县任上,总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开荒,官员们乘机勒索乡民,他坚决抵制,竟被投进监狱,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县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贪赃枉法”的罪名而罢官。凡此种种,就是他所说的“波涛宦海几飘蓬”。官场太黑暗了,他便弃官去学画竹,当了“画工”,他的性格依然未变,“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则促使他笔下的风化为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使劳苦大众得到温暖的和风。他在《题画梅》诗中写道:


          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他希望天风把可爱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让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由此可见、李方膺的爱写风画风,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充分体现。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释字;解词:


          未已:不停止


          真:本色的纯自然


          君:你


          阙:宫殿


          迥:远


          这首诗描绘了苍松的坚强质朴,表现了作者不屈从权贵,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又通过了怪石的耸立、不屈不挠,体现了诗人特立独行的高尚品格 


          译文:


          你看到了吗,天已经很冷了,到处没有绿草;可是,你又看见了吗,松树屹立着,还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间本来都不是刻意修饰的,世间万物贵在保持质朴本色。松树的枝干像山岳一样雄壮,冬日里的青秀无与伦比。它饱经风霜,经历千年万年。它高直的样子表示拥护天宫,在青天只上期盼着春风。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李鱓  一作觯。(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有懊道人、木头老子、裹善、中洋、中洋氏、墨磨人、苦李、滕薛大夫,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举人,官山东滕县(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误作广西滕县)知县。忤大吏罢归。花鸟为蒋廷锡弟子,又得高其佩传。供奉内廷数载,以不容于画院,乃卖画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画笔纵横驰骋,不拘绳墨,多得天趣。书法朴古,具颜、柳筋骨。作画题款,随意布置,另有别趣。



        金农(1687-1764年),扬州八怪之一。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尝署款曰金吉金,梵典金为苏伐罗,故镌一印曰苏伐罗吉苏伐罗。又有印曰金牛。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荐举鸿博。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鉴赏,工书,楷隶本之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而自创一格,在隶、楷之间。印章摆脱文、何,浸淫秦、汉,偶亦用此两碑法。喜为诗歌、铭赞、杂文,出语不同流俗。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画佛号心出家盦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生平好游,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一。妻亡无子,遂不复归。卒年七十七。一作七十八。著冬心题画、冬心画记及冬心诗钞论画杂诗二十四首。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金农,浙江钱塘人。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黄慎(1687—1768)


          中国清代画家。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恭寿、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 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84岁时尚在,卒年不详,幼丧父,以卖画为生,奉养母亲。初随上官周学画,后离家出游,曾多次在扬州卖画。方十八九岁,寄身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下读书。其艺既擅,出游豫章,历吴、越,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至扬州鬻画,人争客之。雍正五年(一七二七)以母垂老,不欲远离,乃奉居扬州,又三年乃返闽,郑燮赠以诗。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八十二,尚作花卉册。慎工草书,法怀素。画人物,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伟,深入古法,亦偶有笔过伤韵者。间作山水、花鸟,得荒率之致。所画多历史人物、佛道、樵夫渔父,早年工细,后参以怀素草书笔法,所作人物用笔粗犷,顿挫转折,纵横排奡,气象雄伟。花鸟笔法洗练,形象概括,画风泼辣;山水境界开阔,注重诗意的表达。有《商山四皓图》、《伏生授经图》、《醉眠图》、《芦鸭图》等传世。著有《蛟湖诗草》。


          黄慎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曾先后三次到扬州,居留较长,与郑板桥、李(善)等往来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年方十八、九时寄身萧寺,白天作画,夜间从佛光明灯下刻苦读书,技艺大进。凡人物、花鸟、山水、楼台、虫鱼等,无一不能,但他并不以这些为满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说:“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


          他自己总结一生走过的道路,感慨地说到:‘余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而又于昆虫草木四时推谢荣枯,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细而致于夔 蛇凤,调调刁刁,罔不穷厥形状,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画矣。”正是这种凝思结想、废寝忘食、苦攻不辍,黄慎才从一个小画工成长为一位“诗画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黄慎曾出游豫章(今南昌),遍历吴、越。他的成绩受到他的老师上官周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他说:“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郑板桥为诗赠之:“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还是一位诗才画艺俱全的艺术家,他的诗作,情韵清远,如 岩绝 ,烟凝霭积,能非凡境,并著有《蛟龙诗草》一书传世。


          黄慎早年师从上官周,多作工笔。山水宗元黄公望、倪瓒、中年以后,吸取徐渭笔法,变为粗笔写意,并草书章草,尝以狂草书法入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但也有笔过伤韵者。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如《群乞图》取材现实生活,描写灾荒年中,乞丐们流落街头,受人欺凌的悲惨画面,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画神仙佛道如《醉民图》,多操大幅,用笔设色,泼辣大胆,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描绘文人生活的有《东坡玩砚图》,用笔迅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 结,墨公浓淡相间,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


          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亦纵逸泼辣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菊蟹图》等。他的山水虽“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画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潇洒有致,山水代表作如《渔归图》,两株柳树,“姿态婀娜劲挺,耸立奇峭山岩,淡墨轻赭横扫出沙滩,中景两只渔船,一笔勾出船舷,船中人物,神态右辨,画面左角草书题画诗三行,诗、书、画、印紧相配合,自然贴切。


          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


          黄慎书画流传较多,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内。北京故宫藏有多幅,如《漱石捧砚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醉眠图》册页;《伏生授经图》轴,扬州博物馆藏的《渔归图》等。


          黄慎的绘画创作在雍正年间时名扬于世,“尺纸容缣,世争宝之”。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已有较高的价格,另外黄慎对自己的绘画,常作分类自评,凡最得意者题上诗,次者则识以岁月,再次者只署“瘿瓢”二字。



        郑燮(zhèngxiè),又称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在潍县任上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 
        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画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的园林小景,大多是从写生中来。金农、汪士慎诗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著有《西唐诗钞》,“扬州八怪”之一。



         汪士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生于1686年,卒于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又有士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成果里人、晚春老人、溪东外史等别署, 汪士慎是一位艺术天分较高的人,于诗、书、画、印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篆刻多取法小篆,如图一“汪士慎”印,给人以苍茫朴茂之感。


          清(?-一七五九)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休宁人,一作浙江人,或作歙(今安徽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及八分书,画水仙、梅花清妙独绝。金农谓其画梅之妙,与高西唐(翔)异曲同工。士慎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西唐画疏枝半开蝉朵,用玉楼人口脂抹一点红,良缣精楮,各臻其微。士惧老而目瞽,为人画梅,或作八分书,工妙胜于未瞽时。精篆刻,与张潜乙、金筋齐名。著有巢林诗集。《广印人传、国[清]朝画识、国[清]朝画徵续录、扬州画舫录、墨林今话、桐阴论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著有《巢林诗集》。


      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