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民俗风情 >>
      分享到:

      二月会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12-26 10:26:52 来源:网络

        简介二月会即太昊陵庙会。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每年农历仲春二月有盛会,俗称“二月会”,也称“人祖会”。据《陈州县志》载:“二月二日,黎明,用灰圈地作囤,形以兆丰年,儿童击瓦缶,是日居民诣太昊陵进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农历二月二,按我国民俗是“龙抬头”之日,史传太昊伏羲氏“人首蛇身”、“龙形”、“蛇躯”、“鳞身”,即以龙为图腾。“二月会”期间,每日有数万伏羲子孙,远自安徽、山东、河北、湖南等省,云集于此朝祖进香。他们高举黄绫青龙旗,手捧“香楼”、“旗杆”,肩挑“花篮”,唢呐声声,锣鼓阵阵,鞭炮齐鸣,香烟缭绕,十分壮观。香客们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虔诚叩拜,求子祈安。
        二月会的由来
        太昊伏羲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伏羲氏出生在渭水流域的成纪(今天水秦安县)。伏羲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以伏羲为代表的集团部落,有着自渭水流域(黄河上游支流)向黄河中游迁徙的艰辛过程。传说他后来称王,都城于陈(今河南淮阳),卒于陈(今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滨,自古建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在位长达160年之久。他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己的聪明和聪明,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向日月那样光明。为纪念祖先功德,春秋时这里已建伏羲陵墓。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来陈国,陈灵公曾陪同孔子观瞻陵墓;三国魏曹植曾封思王于陈,拜谒伏羲祠后作《伏羲赞》。唐宋以来,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断扩建,包括陵地和祭奠的庙宇,占地广875亩。 今存陵园内建筑为明代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现存太昊伏羲陵为明正统十三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
        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礼?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代皇帝祭奠土神和谷神称之“太牢”,诸侯祭奠称“少牢”。这里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媒为婚,相会地点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状态,因此,伏羲、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就把他葬于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之地,起高陵纪之,从此年年祭奠,香火鼎盛。
        如今的太昊陵农历二月庙会,已有过去一度烧香敬神而变成为天下羲皇子孙朝祖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是目前我国会期最长,人聚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庙会,2004年被文化部推举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遗产组织单位”。

        二月会的主要内容
        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会期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北等数省的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高峰时,天天可达数十万人。
        朝祖进香是庙会的基本内容。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人祖伏羲的生日。伏羲与女娲一起,土造人创立八卦,制定嫁娶,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由善男信女组成的朝祖进香会,高举黄绫青龙旗,手捧香楼,肩挑花篮,在器乐声中,十分庄重地向人祖焚香跪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大凡祭祖朝香者,都要从家乡带来一把泥土,进香之后,添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子孙繁荣昌盛。
        伏羲既为人祖,当然管着人种繁衍的大事,所以来太昊陵求子的人就非凡多。显仁殿的墙壁上有一个子孙窑,据说摸一摸就可以子孙兴旺,甚至连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也成群结队,羞羞答答去摸一摸,为的是图个吉利。婚后未孕的妇女们,则专为求子而来。她们往往要在庙会上买一个泥娃娃,用红线拴好,再到子孙窑里摸一摸,然后将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带回家去。假如碰巧怀孕得子,则对人祖爷感恩不尽,下次庙会一定要去还愿。
        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更是引人入胜,与其它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习俗中有两点十分独特的地方:一是"担经挑",也称"担花篮"。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祭祖娱神的舞蹈形式。庙会期间,这些"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往往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们驻足观看,舞到高潮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娲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机能崇拜的一种习俗。
        第二个独特的习俗是庙会上随处可见的"泥泥狗"和布老虎。泥泥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吹之有声。当地人解释它是守陵的神狗,是祭奠人祖的圣物,若把泥泥狗送给儿童或亲友,可以消除祛病,吉祥平安,人们纷纷购买带回家乡。每年的太昊陵庙会上,都挤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形象夸张,神态各异,于古拙中见寓意。据考,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有的泥泥狗的造型反映了伏羲时代的生殖崇拜。
        二月会的文化窥探
        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中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和待解的谜。
        太昊陵二月会中的“巫舞”――“履迹舞”,俗称“担经挑”。“履迹舞”源于“化胥履大人迹生伏羲”的故事。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今陕西蓝田人),因偶然踩着巨人脚印而怀孕,在成纪(今甘肃天水县人)生下伏羲。“履迹舞”的内涵,仍然是二月会的主题――祈子。舞者由当地有威望的中老年妇女四人组成(偶数、成双、象征伏羲、女娲),身征黑衣、黑裤,庄重、肃穆,用五尺黑纱缠头,多余部分则垂于身后,三人边歌边舞,一人按节奏击打经板(竹制)。舞姿变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舞者相对穿插走十字路线,形如剪股;二是“拧麻花”(又称“铁索链”)。舞者走8字形,状如拧麻花,反复相迭而井然有序;三是“蛇蜕皮”(又称“履迹步”)。即一人领舞,三人相随前者步履而舞,然后,二人从中间交叉而过,像蟒蛇逶迤而行。三者舞步交插旋转,身后飘洒的黑纱相互缠绕而又自动散开。象征伏羲与女娲“两尾相交”之意。从考古学的角度讲,这种舞还是颇有来历的,它与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和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现存南阳汉画像石馆),以及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一样,都确切地表达出“生殖崇拜”是远古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们从舞者喁喁而语的“经文”(祷祠)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二月会祭奠人祖的文化内涵,现将原文抄录如下:
        老盘古安下下亘古一人,没有天,没有地,哪有人伦,
        东南天有一个洪钧老祖,西南天出了个混元老人。
        上天神只管日月星斗,下天神只管五谷苗根,
        上天神发慈悲恻隐之心,留下了人祖爷兄妹二人。
        他兄妹下凡来拯救精灵,不料想发洪水灾祸来临,
        上天神派神龟前来搭救,老白龟驮兄妹来到昆仑。
        顺天意,昆仑山,兄妹滚磨成结亲,时间长,日子久了儿女成群,
        到如今献花篮都来朝祖,且莫记忘普天下皆为一母所生。
        一首“履迹舞”的“经文”,道出了“龙”的子孙不忘伏羲、女娲“化育万物、抟土造人”的创世功绩。

      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1(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