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艺术新闻 >> 景德镇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1. 韩美林个展“美的森林”在蓉开幕,这幅新画原型为大熊猫“花花”
    2. 韩美林以大熊猫“花花”为原型创作的新画 4月21日下午,“美的森林——韩美林艺术展”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举办了盛大的开幕式,展览将从4月22日持续至7月10日。 本次展览以“美的森林”为题,寓意着韩美林的艺术宇宙如同繁茂的森林。展览以韩美林70余载的创作生涯为主线,通过“上古绵延”“乡野灿烂”“万物可爱”三大主题板块,呈现其扎根中华文明、融汇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展现韩美林艺术创作的不同阶段与多元面向。 1936年4月,韩美林出生于山东济南,从15岁开始接触艺术的他,尽管童年经历了较多苦难,但其艺术精神却始终带着生命最本 [详细...]
    1. “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湖社名家作品展”启幕
    2. 展览现场。高凯摄 “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湖社名家作品展”日前在于琉璃厂西街重装开业的人美画廊启幕,展览遴选了35幅金城及徐世昌、俞云等29位湖社名家的经典之作。 湖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学术组织,由金城长子金开藩和金城众弟子创立,秉持“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宗旨,致力于延续传统绘画技法与审美理念,同时探索中国画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路径,在中国画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金城,作为近代中国画坛的重要人物,其艺术成就斐然,对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影响深远。 “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湖社名家作品展”作为人美画廊 [详细...]
    1.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
    2.   博物馆文物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印记。当下,博物馆文物的维护与推介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课题与发展契机。数字技术的涌现,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本文着眼于相关创新范式与技术实践,力求为博物馆系统提升文物保护和传承效能提供借鉴。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数字化保护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分辨率摄影及三维扫描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文物外观、结构信息的采集领域。高分辨率相机配合高清数字摄影,能够精准捕获文物表面的细微纹理、色彩的微妙变化及各类细节特征,真实且全面地记录文物的外观信息。例如,陶瓷文物的釉色质感、绘制图案等特征可清晰呈现,为后续的研究、展示和修复工作提供直观、精准的图像资料。   三维扫描技术着重于撷取文物表面的三维坐标 [详细...]
    1. 米勒与库尔贝画作对比研究——以《拾穗者》《路遇》为例
    2.   19世纪法国两位伟大的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与让·弗朗索瓦·米勒都以其现实主义画作闻名,一生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画作。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对民间农事活动有着真挚的感情,其画作多描绘底层劳动人民务农场景,多具有现实意义。画风朴实、敦厚、浓郁,有着平静但又不平凡之情调。他热爱生活,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对艺术的热爱,用画笔记录生活和现实。而库尔贝出身农场主家庭,家境殷实,一生曲折坎坷。他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心悦诚服的领袖,其画作多运用鲜明的色彩表达其眼中的世界,同时透露出他的骄傲。本文从构图与色彩的角度分析米勒《拾穗者》与库尔贝《路遇》的异同及背后的原因。   《拾穗者》与《路遇》的   构图异同   在《 [详细...]
    1. 浅谈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空间叙事
    2.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期崛起的中国画流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这一画派推动了传统水墨的现代化转型,还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成为近代中西艺术交流的缩影。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通过实体空间传承岭南画派的精神内核,成为当代建筑与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建筑的功能逐渐转向空间叙事。建筑空间叙事指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语言、流线设计等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体验。   岭南画派纪念馆作为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其空间设计既需回应画派自身的艺术特征,又需平衡历史传承与当代阐释的关系。本文以岭南画派纪念馆为对象,揭示其空间设计与艺术精神、历史记忆、公众参与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化对岭南画派文化价值的理解,为未来文化场馆的设计提供方法论启示 [详细...]
    1. 明清时期徽墨业制作与发展条件研究
    2.   【摘要】徽墨制作,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工艺,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作为人工制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门类,徽墨的制作技艺是我国人工制墨工艺的巅峰,代表了中国墨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于明清时期徽墨制作特点及这一时期发展繁荣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寻徽墨盛行原因,展示徽墨工艺之美。   ◆王颖   墨是中国传统书画用品,奠定了中国印刷术的物质基础。人工制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出现了人工松烟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情况仍是如此,只不过在产地上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制墨者在汉代制烟工序上进行了调整,改善了工艺与配料。中国古代著名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涂本),在印刷时采用了彼时最为上乘的墨与纸张——品质绝佳的徽墨,以及江西竹纸。 [详细...]

新闻分类
  市场新闻 拍卖新闻
教育出版 展览新闻
收藏新闻 综合新闻
艺术市场
别陷入以身份评判美术作品优与劣的误区
不迷信头衔、职称、名气等附加因素,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独立地去评判美术作品的优与劣,才能避免陷入种种误区。 别陷入以身份评判美术作品优与劣的误...【 详细 】
中西融合: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刘万鸣艺术
2025年3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首席客座教授马丁·约瑟夫·鲍尔斯访问中国国家画院。在访问期间,他参观了中国艺术家刘万鸣的工作室,并对刘万鸣的画作《墨...【 详细 】
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件
国博售出第100万个凤冠冰箱贴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 详细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16(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