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太古里全新品牌视觉正式发布
-
以“我的释界My Point of View”为题,聚焦人与空间的对话
2025年10月17日,成都太古里“我的释界My
Point of
View”全新主题品牌视觉正式发布。此次携手摄影师肖全、摄影师笙笙,将镜头聚焦于“人”,透过真切的镜头语言定格人与空间的对话和连接,地道诠释十年来每一位到访者在成都太古里的“快耍慢活”,在成都的充实自在。“我的释界”也鼓励每一位客人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自由演绎、解读自己与他人在成都太古里的故事,共创一个流淌着人文气息和温度的城市目的地。
黑白数码与彩色胶片,是跨越时代的经典对话
摄影师肖全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对这座城市和成都太古里有着深厚的情谊和自己的解读。于创作中延续其一贯深沉且充满叙事张力
[详细...]
- “拙”中有“巧”
-
-
在中国书法传统中,“巧”与“拙”作为一对核心审美意趣,始终贯穿于艺术实践与理论思考的深处。从先秦哲思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唐宋间的语义转变、明清书论的深化,再到当代“丑书”引发的争议,“巧拙”之辨始终未息,还成为理解中国书法精神内核的重要线索。此前本版曾刊发的文章《守巧求拙》指出“巧拙”有尺度,提出既要重视技巧法度的传承,也需参透朴拙本真的境界,从而不断深化审美导向。而本期刊发的文章里,作者从技法层面对“巧与拙”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拙”并非对技巧的否定,而是对技巧的超越。无“巧”之“拙”,是粗野与浅薄;有“巧”之“拙”,才是精神与艺术的化境,没有精熟技法的积累,任何关于
[详细...]
- 心远见南山
-
-
【传统文化设计力量之古诗新绘】
自2009年参加工作,我经常随身带一本《陶渊明集》,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的版本。当时,我每天会细读一首陶诗——在拥挤的地铁里,在摇曳的公交上。
有一次,公交车驶过公主坟立交桥,重重楼宇间,北京西山倏地浮现,是只有古都秋天才有的,清澈透明的青蓝,从这抹青蓝中,又卷出壮阔的云,朴厚、深远。在手边,那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刚好被轻轻划过。那一瞬间,我全然进入真淳洒落的渊明诗境,也毫无阻隔地与时间深处的自己相遇。
最近几年,我曾陆续画过一些陶诗日记,大多很个人,也很随意。
[详细...]
- 《元七君子图》的历史沉浮
-
-
【藏品的故事】
苏州博物馆馆藏书画中,存有一幅尤为独特的画作。长达十余米的长卷中,汇聚了元代画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所绘的七幅墨竹精品。七幅墨竹虽出自不同手笔,却共同勾勒出元代文人心中君子的模样——或疏朗清瘦,或浑厚苍劲,枝叶交错间尽显虚怀劲节之风骨。此作品名为《元七君子图》,曾是苏州顾氏过云楼的旧藏,如今,它不仅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元代墨竹之神品。
此卷引首共有三段,依次为乾隆时收藏家乔崇修隶书题“六逸图”,嘉庆解元张廷济为晚清藏书家蒋光煦题“六君子图”,以及近代画家吴昌硕为
[详细...]
- 金石入画气如虹——清代中国画金石意趣刍议
-
-
【游艺丹青】
所谓金石、金石学,其实皆为时间的造物。正如金石学家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论》中所述:“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以此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谓之金石学。”
金石学兴于北宋时期,于清代达至鼎盛。清代文人在借助古代器物考经证史的同时,也沉醉于其特有的斑驳、残缺、高古、拙朴之美,进而将之融入绘画创作,金石意趣遂引一时之风尚。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清代绘画中的金石之趣,不难发现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作品不仅展现出画家们对古代文化的推崇
[详细...]
-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泸州举行
-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于10月15日至17日在四川泸州举行。大会以“保护传承创新共享——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全国性的文物保护利用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吸引全国600余位文博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及有关人士参会。
大会共设置11个大会发言、2场学术沙龙、7个平行分会和1个大会边会,聚焦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化理论创新、专注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文物数字化保护、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等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大会特邀专家学者、世界遗产地管理机构负责人,回顾40年来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探讨当前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新形势
[详细...]
|
-
新闻分类
-
-
 艺术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