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技艺传承 >>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美术家网虚拟展厅
    1.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遗产——吉祥鼓介绍
    2. 作者:传承人刘东升(又名刘东) 吉祥鼓又名转转响,鼓体取洹水滩土烧制成土陶,形状为中空两端透气。上端粘上吉祥鼓膜,用明五彩纸装饰鼓体。一根棉线以鼓膜中间穿过连接马尾,马尾活套在竹签上,马尾与竹签连接处点上松香,虽小而精致。随着小鼓不断的转动“蝉”、“蝈蝈”声响越来越清亮、愉耳。让人不断惊叹:“它是怎么发出声音呢? 吉祥鼓起源于先民制作的陶鼓,它是陶鼓的一个分支。陶鼓的使用范围并不仅限于舞乐活动,它具有多种职能,比如,先民们可利用它的节奏配合生产。狩猎时,可借助它的声音激发成员们出击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可用它那恢宏雄壮的声响恐吓猛兽。宏厚的音量阻止猛兽对人类的袭击;在部落之争中,陶鼓能传递消息和鼓舞氏族成员们的斗志;在进行原始宗教活动时,陶鼓又能起到召集氏族成员的作用,先民们可以借用它那雄厚的音色给 [详细...]
    1. 中国民俗文化艺术传承遗产---吉祥鼓
    2. 吉祥鼓又名转转响,制作于明末清初的安阳县东部村庄。制作精良美观,手持摇起,转转发响,清脆的响声如“蝉”、“蝈蝈”,使人遐想痴迷。 鼓体取洹水滩土烧制成土陶,形状为中空两端透气。上端粘上吉祥鼓膜,用明五彩纸装饰鼓体。一根棉线以鼓膜中间穿过连接马尾,马尾活套在竹签上(长约10厘米),马尾与竹签连接处点上松香,虽小而精致。随着小鼓不断的转动“蝉”、“蝈蝈”声响越来越清亮、愉耳。让人不断惊叹:“它是怎么发出声音呢?” Ji Xiang Drum—an Inheritance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Ji Xiang drum, also known as Zhuan Zhuan Xiang, began to be made in a [详细...]
    1. 巴陵戏
    2.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湖 南 编号:Ⅳ—34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岳阳市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 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三百七十多出,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崔子弑齐》、《打差算粮》、《张飞滚鼓》、《三审刺客》等 [详细...]
    1. 荆河戏
    2.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湖 南 编号:Ⅳ—35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澧县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这些剧目基本出于元明杂剧传奇、章回小说、民间故事,代表性剧目包括《百子图》、《楚宫抚琴 [详细...]
    1. 目连戏
    2. (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徽 河南 湖南 编号:Ⅳ—87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 [详细...]
    1. 傩戏
    2. (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北 安徽 湖南 贵州 编号:Ⅳ—89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 [详细...]

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9(s)   3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