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分享到:

      经典艺术的价值无可替代 永不过时的印象派

        作者:陶嘉2025-02-15 08:33:18 来源:美术报
        经典艺术的价值无可替代 永不过时的印象派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 戴蕾丝帽的女孩 布面油画 1891年 POLA美术馆藏

        19世纪法国出现的印象派,挑战了当时的学院派,他们强调光色变化和瞬间感受,这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印象派的画作被中国观众所了解后,一度也成为学习模仿的对象。现如今,艺术形式更加多元,观念更加丰富,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等盛行,有一种观点认为印象派已经过时,被更新的艺术形式取代。但笔者认为,西斯莱笔下沉醉的光影河流、毕沙罗描绘的农耕田园,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风景记录,而是艺术史上的视觉档案。经典艺术永远有它的艺术价值。

        今天,重读印象派作品的意义何在?

        印象派对光与色的研究毫无疑问影响了后来的表现主义甚至数字艺术中的色彩运用等等,所以每一个时代都能从中吸收养分,常读常新。此外,印象派的作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历史价值,这也是我们重读的意义之一。现在我们可能更注重艺术的情感共鸣,印象派的作品往往十分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美,这种直观的感受可能依然能打动人心。而他们勇于打破传统框架的勇气,在任何年代对艺术家来说都具有启发意义。鼓励创新和挑战现有规范永远是推动艺术进步的源泉,尤其是在21世纪的AI时代。

        在当代语境下重读印象派经典画作,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艺术史回望,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折射出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并触发我们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当数字艺术通过算法生成无限可能的图像时,印象派对“真实”的颠覆反而显现出预言性。莫奈笔下《日出·印象》中溶解的港口轮廓,与今天AI生成的模糊化视觉处理形成跨世纪共振——二者都在挑战视网膜对现实的霸权,暗示着“观看”本身即是主观重构。

        当代艺术家在VR画布上挥洒虚拟颜料时,其动作本质仍延续着印象派户外写生的革命性:打破工作室与现场的界限。德加芭蕾舞女系列中捕捉的动态模糊,与动态影像艺术中的运动轨迹捕捉技术,共享着对“瞬间永恒化”的执着追求。

        另外,印象派将日常片段升华为艺术的主张,在图片美学时代获得新生。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里中产阶级的休闲场景,与当代社交媒体中精心构图的“生活瞬间”形成镜像——都在将世俗经验转化为可传播的视觉符号,只不过前者打破沙龙标准,后者解构传统艺术权威。

        值得一提的是,印象派画家自主筹办落选者沙龙的行为,在NFT艺术家的去中心化创作中得到跨世纪呼应。两者都试图绕过传统权威体系建立新价值标准,这种反抗的基因,使百年前的勇敢破圈行为在今天的艺术市场区块链上得到了蔓延,并十分符合时代的特征。

        重读印象派不是考古式的怀旧,而是通过历史来观察当下艺术生态的基因图谱。那些曾被讥讽为“未完成草稿”的笔触,实则是现代性视觉语言的原始觉醒,当我们站在生成式AI与元宇宙的门口,或许更需要这种回溯来理解:所有颠覆性创新,都始于对“何为艺术”的重新定义。

        欣赏学习印象派的画作,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点构成了一部生动的视觉革命史,回顾印象派的代表性画家,莫奈作为印象派的命名来源,肯定是核心人物。还有马奈,虽然他有时不被归为严格的印象派,但其影响很大。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莫里索、卡萨特、巴齐耶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还有修拉和塞尚等等,则归属于后印象派。

        这些画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比如莫奈的光影系列作品,雷诺阿的人物和笔触,德加的舞女和动态捕捉。还有毕沙罗的乡村题材,西斯莱的风景,莫里索和卡萨特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视角等等。细细深究,如莫奈的补色并置,德加的粉彩运用,雷诺阿的温暖色调等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了解不同画家的技法,使用的颜色、笔触技巧、题材选择等,就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作为艺术爱好者,欣赏这些大师名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进行更为具体的实践,如何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比如色彩运用、光影处理、构图等等,要去分解它们的特点,并转化为可操作的练习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吸收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理解其核心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印象派对光色的研究,加上新的媒介或技术,如数字绘画,拓展当代创作的可能性。印象派画家共同构建的不仅是绘画技法革命,更创造了全新的视觉认知系统。当代画家可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并找到个人风格与印象派精神的结合点。

        因此,在数字和AI的时代,印象派的作品依然散发着无比耀眼的光芒。通过多维度的解构与重构,我们不仅能掌握印象派的表现语言,更能激活其方法论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可能性。当然,最终目标不是要复制19世纪的视觉经验,而是继承其根本的观察革命精神——将绘画从物象再现转变为感知系统的可视化实验。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静愚
      新闻分类
        市场新闻 拍卖新闻
      教育出版 展览新闻
      收藏新闻 综合新闻
      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9(s)   7 queries